眼前的王开钊皮肤黝黑、面庞瘦削,但笔挺的军装、明亮的眼睛里透出一股高原哨长的英武之气。
1998年,王开钊在贵州大学计算数学与应用软件专业修完了4年本科的课程。毕业前夕,同学们有的去了省直机关、电信、邮政等热门部门,有的在沿海地区找到高薪工作。 而成绩优秀的王开钊在学校第一个递交了入伍申请书,毅然选择到西藏实现他儿时的从军梦。
亲朋好友得知这一消息,有的担心他到部队后会荒废专业,有的担心他有胃病,适应不了西藏的艰苦生活。然而王开钊认为,只有去西部,去最艰苦的地方经受锻炼,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初到营地驻扎的岗巴县,王开钊看到了想象不到的贫穷和荒凉。县城里仅有30多户低矮破旧的“土坯房”,两三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没有树、没有电,也不通电话。加之这里平均海拔4810米,含氧量不足内地的一半,年平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刚来的一个月里,王开钊高山反应异常剧烈。
看到他这副狼狈相,有的战士在背后嘀咕:“‘学生官’哪里吃得下这份苦!这么好的专业到岗巴来,恐怕是来‘镀金’的吧。”
面对恶劣的环境和战友们怀疑的眼光,王开钊也感到有些彷徨,甚至后悔。
指导员不断鼓励王开钊,加上适应了高原的气候,慢慢地,王开钊像变了一个人。组织室外训练、夜里查铺查哨、挖战壕、埋光缆,每天“喝到的是‘进口风’,看到的是‘出口雪’”。几个月过去了,战友们终于竖起了大拇指:“好样的,合格的边防军人!”
过了艰苦关,王开钊又遇到了如何带兵的新难题。第一次组织战术基础训练,做低姿匍匐前进示范动作时,他的屁股翘得老高,裤子被铁丝网的倒钩挂住,动弹不得,引起哄堂大笑。
这次“出洋相”对王开钊刺激很大,往后他更加勤学苦练起各项基本功来:口令叫不好,他就跑到山坡雪地上反复练习;不懂怎么做思想工作,他就找来《基层建设纲要》、《士兵心理学读本》等书反复领会。2000年,王开钊对全排战士实行量化管理、推荐评功评奖的做法,得到了日喀则军分区有关部门的好评,年底他被破格指定为新兵连指导员。
2001年5月,经过连续3年的申请,王开钊被批准担任查果拉哨所哨长,终于实现了在“高原红色边防队”站岗放哨的夙愿。藏语里,查果拉是指“鲜花盛开的地方”,然而实际上,这里却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
王开钊发现这一情况后,向专家和其他营地的老战士讨教,终于和战友们摸索出一套成功种植的办法。他带领官兵从30多公里外的沼泽地挖回草皮,用钢管、竹竿、塑料薄膜建起半地下温室。在王开钊任哨长的两年里,共种树250多棵,植草皮60多平方米,构建温室170多平方米,20多种蔬菜摆上了餐桌。夏季的查果拉哨所,真正成了“鲜花盛开的地方”。
“缺氧不能缺知识”,这是作为大学毕业生的王开钊在哨所的另一大感悟。为了办好“雪山文化学校”,2001年春,他自己花8000多元钱购买了电脑,使哨所有了第一台计算机。靠着哨所仅有的一台发电机供电,王开钊坚持每晚给战友们补习文化课、辅导计算机知识,把学习成才活动作为带兵育人的重要内容。担任指导员后,他带动连队官兵自购电脑17台,建起了全营第一个局域网。
近3年来,连队有12名战士考上军地院校,35名官兵通过自考和函授取得大专以上学历,连队80%的战士在服役期间掌握了一到两门实用技术。
今年是王开钊驻守西藏的第八年。8年里,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儿时的梦想,现在已成为雪山之巅一步步坚实的足迹。他说,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扎根在祖国边防线上,刚开始凭的是热情,而在往后的日子里,要成长成才,凭的就是吃苦耐劳的坚持精神和学以致用的奋斗精神。
本报北京4月1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