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松川精密电子建设项目在宝山全面开工;地处松江的广达集团也正紧锣密鼓地建设新厂房……统计显示:仅去年,台商在沪投资合同项目就有441家,合同投资额达22亿美元;截至目前,台商在沪投资项目累计已达5961家,合同投资额逾146亿美元。 随着上海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台资正逐渐向以IT、IC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和以金融、物流为标志的现代服务业集聚。
上海,台商投资首选地之一
近年来,台商在沪投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12年前,台尚食品公司投资50万美元、较早地落户于上海闵行。当时,公司占地仅4亩多,员工不过20多人,销售额也只有近百万元。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公司已数次增资,其中老厂总投资已超过1000万美元,日前又投资9000多万美元兴建台振食品公司。
除食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外,近年来台商在电子产业领域的投资也有“大手笔”。2000年,广达集团在松江投资1.7亿美元建厂。作为世界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商,投入生产第二年便出口创汇9.8亿美元,居全市首位。去年,公司出口创汇已攀至128亿美元。以电脑、手机等为主营产品的英业达集团在沪企业去年出口创汇也达到45.6亿美元,位居全市前列……
此外,新普科技、震旦集团等一大批先后来到上海发展的台资企业也都取得了喜人业绩。据台湾方面统计资料显示,排名前10位的大陆台资企业中,落户上海的就有4家。在台商们看来,上海法律法规健全且执法严格,办事公开公平公正;信息多、人才多,是投资发展的首选地之一。
创业发展有保障
台商在上海发展取得成功,除了自身因素外,也离不开这座城市为他们营造的良好环境。
去年11月,本市成立台胞接待服务中心,为台商、台胞解决法律问题,提供各类帮助。在大陆经商十余年的台商王先生与某箱包厂签订合作协议,约定投资后每年享受固定收益。但箱包厂连年亏损,拖欠王先生累计24.2万余美元。王先生一纸诉状告进法院,同时也向台胞接待服务中心反映了困境。求助信发出第二天,王先生便接到回复:中心承诺将立即与该厂上级单位协调,帮助寻求解决方案。经过协商,2周后该单位终于同意替箱包厂还清债务。王先生为此逢人便夸:“投资上海有保障!”
为解决台资企业融资问题,去年底大陆推出300亿元人民币专项贷款。目前,上海正在积极推进:一批台资企业已通过先期初步评审并将于近期获得首批贷款。
此外,上海还为台商设立了定点医院、子女学校等,并对他们的就医、入学开辟“绿色通道”……一系列周到服务和保障举措让台商少了许多后顾之忧。
搭上海“巨轮”出海
如今,以自身优势结合上海发展机遇、进一步参与全球竞争,已成为越来越多台商应对挑战的新战略。
落户张江的中芯国际,经过5年发展已跻身上海先进制造业“十大品牌”之列。2004年3月,公司在纽约和香港上市,首日便得到融资18亿美元。如今,公司已成为继台湾“台积电”和“联电”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芯片巨头。
上海提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重点产业后,不少台商“闻风而动”:去年4月,大陆第一家台资人寿保险公司在沪开业;今年初,大陆第一家台资租赁公司也获得批准在沪成立。台资正向着上海“两个优先”发展的产业转移和集聚。
与此同时,一批企业总部、研发中心,一批金融企业、物流业办事处也在上海“安家落户”。“台资企业对上海经济、城市的国际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搭乘上海这艘‘巨轮’出海,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和能级。”台商们表示,两岸菁英论坛、两岸经贸论坛等重大活动的举办也将进一步搭建平台,两岸交流合作、尤其是沪台交流合作的前景一定会更加广泛。
本报记者 陆一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