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厦门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看特区战略性转变
编者按
随着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扎实有效地推进,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社会各阶层从关心、关注到融入、参与,市委的这一正确决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拥护。本文的作者是一位作家、教授,他没有把目光局限在书斋里,而是深入实际,到火热的建设第一线,感受、体会时代巨变的旋律,领悟生活的底蕴,以他们的方式投身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本文从全新的视角,并且站在一定理论的高度,认真考察、分析厦门的实际,以文学的手法,讴歌厦门的伟大实践,并令人信服地指出:厦门正处在一场伟大的战略性转变之中。文章观点新颖、鲜明,有理、有据,且文字清新、精美,充满激情。 建设中的同安工业集中区是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一个亮点。 (陈立新 摄)
2005年5月21日,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在厦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的战略高度,要求厦门加快建设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在福建发展大格局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贡献。同年7月,中共厦门市委九届十次全委会召开,新任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同志代表市委作工作报告,向全市人民发出了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战斗号令。时至今日,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金戈铁马,狂飙突进,逝岁可歌,来日可期。当我们深入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主战场,认真审视其深刻的印痕并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时,一个激动人心的感悟油然而生: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一路走来的厦门,目前又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战略性转变之中。
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结束了厦门在发展战略重点上多年争论犹豫的局面,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以发展工业为重点的正确道路。
厦门经过20多年的建设,今后重点应当放在哪里?是发展第三产业,走世界许多风景旅游城市所走过的道路;还是重点发展工业,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把厦门建成工业体系比较齐全且具有雄厚经济基础的城市。历来有着不同的观点。坚持第一种意见的人们当然也有其理由。厦门实在是太美了。海光山色,美不胜收。她像是一首清亮的诗,一幅写意的画,一支扣人心弦优雅动人的歌。如此迷人的海上花园,怎能让大型的现代工业往往带来的噪音、污染,破坏了她的文静、温馨、楚楚动人的韵致呢!
令人欣慰的是,厦门历届市领导,在20多年的特区经济建设中,始终没有忘却和忽视工业建设。他们领导特区的建设者,不仅完成了规模宏大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邮电、城建等基础工程,而且建成了以电子、机械、化工、电力、信息五大产业为龙头的工业体系,7000多家企业,成为强势拉动厦门经济发展的引擎。正是有了这些工业的基础,才使厦门始终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势头。2005年厦门市规模以上的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2000亿元,达到2096亿元,财政收入取得了“双突破”,即财政总收入超200亿元,达到20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100亿元,达到103亿元,便是重要的标志。也正是具有相应的工业规模,才吸引了近3000家的台资企业,在这里安家落户。
潮流的发展往往不是以人的美好愿望为转移的。正当许多厦门人津津有味地沉浸在最适合人居住的城市的美誉中悠然自得的时候,人们发现,一批批的台商,悄然地越过厦门,越过福建,北上苏州、上海,南下深圳、广州等一带投资。很快就在那里形成了远远超出了厦门规模的大型台商投资密集区。如今,你只要站在位于苏州市郊的金鸡湖畔,看看由新加坡人设计的苏州工业园区的精美和宏大的规模,你就会从心里涌起一种无比复杂的情感:这些台商,为什么舍近求远,没有选择在厦门听海涛,而跑到金鸡湖看日出呢?
有专家调查,早期到厦门投资的台商,主要是第一批飘过台湾海峡的台湾企业家,他们办的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第二批、第三批科技含量高、现代化程度高的台湾双高企业,许多都北上或南下了。
是政策因素吗?按道理说,厦门特区的政策非常优惠。关键是工业基础和体系,在这一根本性的方面,厦门远不如长江三角区和珠江三角区。从地理上看,正像一个杠铃,它们位于两头,厦门正是比较细小的中间部分。一位长期从事工业建设的行家曾经说过,在工业发达的上海,你如果缺少一颗特种螺丝钉,只需一个电话,有关公司很快就会给你送来,而在厦门,就没有如此的便利和条件。现代化工业建设是一个精密的系统工程。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的台湾企业家们,没有迷恋厦门风光的神姿仙态和似水柔情,在生活环境的优越和创业条件的完备上,他们选择了后者。
一个城市发展的重点方向问题,带有根本性的全局性质。它是基本的理念,又是凝聚力量的旗帜。正因为在这一重大问题上的徘徊、犹豫,曾使厦门失去了不少宝贵的发展机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厦门的经济总量排位倒数第一。在福建,远不如福州,甚至只有近邻泉州的百分之六十。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的大洗牌中,厦门的确面临着被冷落、被边缘化的危机。正因为如此,厦门要真正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龙头和中心城市,还有相当的距离。
有一种这样的说法:厦门是一个最适合人居住的城市,而不是最适合创业的城市,此话虽有点偏激,有点不那么好听,甚至听起来刺耳,却是给厦门敲响了警钟。
现在,情况变了,你只要到翔安、同安等地方走一走,你就会深切地感受到,一个“金戈铁马、狂飙突进”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建设新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厦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厦门经济走以工业发展为重点的正确道路,正变为辉煌的现实。
对真理的认识是需要付出时间和代价的。回首2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就明白,实行这个根本性的战略转变很不容易。
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扭转了在岛内“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局面,开辟了建设大型工业集中区与国际发展潮流接轨的新局面。
厦门寸土寸金。近年来的房地产业,高烧不退,房价攀升,不少需要买房的市民叫苦不迭。除了人为的市场因素之外,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土地。厦门太小,长期以来,它的建设由于受土地的限制,采取的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苦心经营,精致有余,而大气不足。对于必须讲究经济总量的城市发展,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瓶颈。
岛内的土地,早已“瓜分”完毕。要发展工业,在厦门岛内,是没有什么地方了。必须寻找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乏睿智的厦门市领导人和企业家们,自然把目光瞄准了翔安。翔安,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土地。
从发展工业的角度看,这是一块天赐的宝地。它一面临海,从所辖的大嶝岛出口,对面就是大金门岛。一面有山,就像天然的屏障,护卫着这片沃土。此地离厦门岛实际上并不远,只有40多公里,而且紧靠着交通线。
开拓翔安,发展翔安。把翔安建成厦门最大的工业基地,厦门市委、市政府下定了决心。
上帝终于对这片曾经无比寂寞的“赤土埔”露出了美丽的微笑。
一条六车道的现代化高等级的“翔安大道”,以神奇的速度,铺展在这片处女地上。它和福厦的高速公路相连接,有了这条路,厦门与翔安的距离大大拉近了。
好雨知时节。
一个酝酿了多年的重大工程,借开发翔安的机遇,终于隆隆地拉开了序幕,进入具体的攻坚阶段,这就是我国第一条海底隧道——翔安隧道。
该隧道位于厦门岛的东侧,跨海连接大陆,从厦门的五通穿过大海,到翔安的西滨,工程全长9公里。这项投资高达32.8亿元规模宏大的工程,是我国第一条由国内专家自行设计的海底隧道。工程建成后,将与北面的厦门大桥、西面的海沧大桥,共同组成三条放射性的路网格局,构成足以四通八达的厦门经济圈,彻底结束厦门孤岛的历史。
对于翔安,这条隧道无疑是最直接受益的大动脉。因为,此后,翔安区到岛内缩短了50公里的路程,原来走一趟要花费近2个小时,建成后只需15分钟。虽然,这项工程预计要到2009年建成,它开工的礼炮声,就像冲锋的号角,激励着参加翔安区开发的成千上万的建设者。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翔安,真正地开始插翅翱翔了。
一片片如云的通用厂房和专用厂房,像雨后春笋般地从红土地上冒出来了。车过翔安,所有的人都为这片土地上的神奇巨变而惊叹不已。
火炬(翔安)产业区、巷北工业区、银鹭高科技园区,三个工业园区,三足鼎立。一个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工业城正在崛起。翔安,一步从古老的农耕文化迈进了现代的工业文化。这是世纪性的跨越,这是历史性的巨大变迁,这是厦门的期待和希冀,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靓丽的好风景!
孤立的工厂、企业向成片成片的园区转化,工业、科技的园区化,已形成现代化的工业城、科技城,就像巍然的航空母舰,展示着所向披靡的勃发英姿。这是世界的潮流。工业建设是要讲究规模的,有规模才有效益,才能占据足够的市场,才能影响甚至左右全局。君不见,美国的“硅谷”,日本在一片荒野中建起的筑波高科技工业城,都集中了几十万的人员,形成了足以影响本国经济乃至造成国际影响的巨大力量。虽然,厦门暂时还达不到如此的水平,但已经迈开向国际接轨的可喜的第一步,未来的阳光就更加灿烂了。
大型工业园区乃至工业城的出现,是厦门的希望。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最为亮丽的风景。
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从发展一般的工业,转向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的高起点产业集聚。
市内,何厝是一个标志。
何厝本是厦门市郊,农民主要经营蔬菜种植。一条彩虹似的环岛路飘过来,立即消融了它的寂寞和冷落。
按照厦门城市建设的布局,城内原有的许多工厂都要转移出岛,外迁到周边的地方发展。然而,在何厝,却出现了软件园二期工地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前后只有几个月时间,本是一派田园风光的何厝,就成了巨大的建设工地。据估计,该软件园全部投产以后,将可以容纳40000多人在这里创业。何厝彻底结束了郊区村落的历史,全新的现代化高科技园区,将书写新的辉煌。
14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将在一年内一次性完成。
68幢研发大楼也将在这里伫立云天。
一个个新的建设记录,谱写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
人们自然想起了厦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该区始建于1990年12月30日。只有一平方公里,真正是弹丸之地。经过15年的苦心经营,不断地谱写了跨越式发展的奇迹,探索出一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体系、孵化体系和招商引资体系。到了2005年,它的工业总产值更是以583亿元的辉煌而让世人惊叹不已。如今,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列全国同类高新区的上游,已经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区域经济的龙头,也是厦门经济发展中最为瑰丽的风景。特别引人的是,它打造了目前国内惟一的软件引智基地——厦门软件园。
软件业是目前世界上非常热门的高新技术产业。这是属于非物质生产的制造业,占地小,产值却很大。在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家软件企业,只在1600平方米的研发楼里,居然年产值达到上亿元。内行人士计算过,软件产业产值转换为GDP的比率相当高,其比例可高达百分之五十。普通的制造业可谓望尘莫及。正因为如此,厦门的软件业发展很快,全市已经有119家,但规模小,基本上属于游击队的层次。信息产业局曾经估计,到“十一五”的末期,厦门软件产业的产值将由2004年的31亿元增加到200多亿元。把这片风光如此美丽的地方,建成大型的软件园区,岂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么?
何厝的巨变,不由得让人自然想起了同样是寸土寸金的香港和新加坡,它们的地方可谓小矣!却创造了让全世界都为之肃然起敬的辉煌。作为厦门的市民,人人都由衷地喜爱这座城市的宁静和幽雅,都无意让现代工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干扰人们的生活。然而,岛内发展的潜力,并没有挖掘殆尽。特区的发源地湖里区,正在高歌猛进的海沧台商投资区,集中了老城区精华的思明区,还有以集美学村为标志的集美区,都依然大有开拓和发展的潜力。让每一寸土地,都编织出最新最美的诗篇,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未来的现实。读何厝,还可以读出更多发人深省的内涵和蕴意。
台湾友达集团登陆厦门翔安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该集团是世界著名的电子工业集团,在翔安建成后的年产值是600亿元,可以带动十多家配套企业进驻,这些企业一年又可创造400亿元的产值,一年可以有1000亿元的产值,让人无比振奋,更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我们过去常说“筑巢引凤”,现在,非常美丽的凤凰果真飞过了台湾海峡。台湾友达集团登陆厦门,是一个人们渴望已久的信号,是一个带有某种里程碑意义的极为重要的标志。它雄辩地向世人展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滚滚热潮,对台湾企业界产生强大的震撼和吸引力。台商对厦门的投资,正大步地向高科技、高效益的新阶段迈进!
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郊区的建设,从农耕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变。
2005年7月30日,规划用地约12平方公里的同安工业集中区点燃了开工的礼花。该区南北长3.4公里,东西宽3.6公里。可以吸纳6万到8万产业工人。这是一片十分平坦的土地。建成以后的这个工业集中区,将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相对完整的新城区。随着事业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工业区还将和厦门轻工食品工业区、同安城南工业区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有30平方公里的省级开发区,即“同安综合工业区”。
30平方公里,足以构成一个巍巍的工业城。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同安迈出的步伐可谓大矣!它的意义绝不是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经济成果,这是划时代的跨越,这是社会深刻变迁的开端!
中国现代化需要完成两次社会转型,一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二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城市社会向城乡动态平衡社会转型。显然,同安大型工业园区的建设,便是第一次社会转型的标志。实践证明,跟在别人的后面,慢慢地爬行,没有出路;按部就班,依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一点锐气,没有一点闯劲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也没有出路。我们所说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有大手笔,要有神来之笔!
农耕时代,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因此,过去在城市的边缘地区从事开发建设,征地的过程,实在不亚于一场特殊的斗争,不知可以演绎出多少情节曲折的戏剧。然而,这次同安大规模地进行开发,建设大型的工业区,却没有重演以前的故事。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并没有像过去很多影片所描绘的那样,痛哭流涕,更没有一个人为此上访、闹事。对土地难以割舍的情愫,很快就被美好未来的诱惑所代替。中国的农民是务实的,他们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者。当他们理解了变革将给他们带来实惠的时候,他们同样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大工业建设的洪流里。
现代化的工业建设,人们往往把农民当作局外人。其实,他们同样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伟大的力量。
根本的是政策。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纯粹的经济补偿,已经不适时了。厦门,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套被形象誉为“金包银”的模式,即在开发工业集中区的同时,在其周边统一规划,建设商业用房,提供给被征地的村民作为经营性收入的来源,此谓金。意味着失去土地的农民有固定的收入,并以这种特殊的形式,融入工业园区。其次,逐步对旧村内部进行配套改造,使落后的农村同样可以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此谓银。“金包银”的实际效果是:每一户被征地的农民都有一套居住用房、一套可供出租用房和一个经营店面(或股份收入)。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都因此而解决了。大发展同样给他们带来灿烂的阳光。
切莫小看“金包银”工程,它是解决农村“三农”问题的一个成功的尝试,是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途径,也是促使农耕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变的广阔道路。
农村,尤其是靠近城市的地方,它的发展方向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即使传统的农业,最终也是要走产业化、高科技的道路。已经受到农民热烈欢迎的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便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现代化的工业城,是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从本质上看,它并不排斥科技、文化暂时还不尽如人意的农民。人是可以教育、改造和提高的,将农民融入现代化工业建设的潮流,融入城市的现代文明世界,使他们也有机会成为建设现代工业社会的主力军之一,这是造福千秋的宏图伟业。
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但厦门跨出创新性的关键一步,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
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城市功能从区域辐射向融入全球经济大格局的方向转变。
厦门港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窗口。
对于厦门港的巨大作用,早在民国时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就把关注的目光注视着它,把它誉为应当重点建设的“东方大港”。不得不佩服孙中山先生的战略眼光,厦门港水域开阔,水深浪小,不冻不淤。逶迤的海岸线,有202.3公里之长。适合建港口的岸线有60.5公里,而锚地面积达19平方公里。进港的航道长达42公里,水深-14米,10万吨级的船舶可全天候进出港。正因为如此,厦门港已经成为我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成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集装箱运输干线港,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区域性的枢纽港口。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它是我国主要的对台口岸。
港口经济,是现代工业社会中最有活力的经济之一。它是流通的血脉,牵动着全球经济的律动甚至生命。厦门港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目前,全港有生产性的泊位122个,深水泊位33个,开通了53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可以通往全球的各个主要港口,已经成为大、中、小型泊位配套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大港。集装箱、石油、煤炭等专用码头一应俱全。第六代集装箱船舶可以直接停泊作业。2005年,厦门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770万吨,集装箱334万标箱。
厦门港发展的定位是:在海峡西岸形成以厦门港为龙头的港口网络体系,把厦门港建成国际航运枢纽港。
居高临下,鸟瞰风云变幻,该是把厦门港做强做大的时候了。
厦门港的八大港区,原来分属厦门、漳州两地管辖。为了有效整合港口资源,更好地发挥厦门港的整体优势,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整合八大港区,统一称为厦门港,由厦门港口管理局对厦门港的港口、航道、水路运输实施统一的行政管理。力量的聚合,是一种优势,厦门港袒开胸襟,迎接八面来风。
于是,嵩屿港区的建设,隆隆地拉开了序幕。
这是可停泊第六代集装箱船舶的大型专业化集装箱作业区,在保留现有的煤炭、成品油运输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集装箱干线运输。这里地势平坦,海面开阔,海岸线长达3.8公里,可以建设10万吨级以上的集装箱泊位。综合货物吞吐能力可达35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可达200万——300万标箱。世界港口建设的大公司——马士基公司,早就看中这片前程无限的蔚蓝色的土地,主动和我方合作。双方投下巨资,共同铸造厦门港最为靓丽的风景。
厦门港嵩屿港区一期新建三个10万吨级重力式结构集装箱专用泊位,泊位岸线长1246米,一期工程年设计吞吐能力为180万标箱,项目总投资高达30亿元。
各路英雄汇聚。这是厦门港口建设的一场威武雄壮的活剧。
没有千军万马。现代化的港口建设,采用的是高新技术,而且,最关键的是水下工程。站在嵩屿港区的建设工地,你可以潇洒地和数十米高的桥吊对话;也可以随意在铺有铁轨的宽敞的广场上漫步,看风起云涌,潮涨潮落,任思绪飘飞。海洋,无数的诗人曾经纵情歌唱过的海洋,占地球的总面积百分之七十之多,依然是个充满神秘的地方。人类从港口起航,走向文明,走向繁荣,也走向无比广阔的理想境界。
拥有大海的城市是幸运的。拥有现代化港口的城市是更幸运的,因为,有了它,就可以大大方方地拥抱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纵览厦门,我们高兴地看到:厦门在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征途中,正发生着根本性的战略转变,走上十分可喜的第一步。开局很不容易,坚持下去,进一步完善,走上总体和谐发展的新局面,更是要走艰巨的甚至不乏痛苦的道路。不断地总结经验,汲取国内外有益的精华,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是我们特别应当注意的事情。 嵩屿电厂积极对供电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为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好的用电保障。 (梁伟 摄)
沈世豪(来源:厦门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