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凝 张弘
黑龙江双鸭山市近年来努力摸索以煤炭为主业的城市的解困环保双赢之路,促使双鸭山市社会经济事业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3年前这个市年人均财力还排在黑龙江省的最后一位,去年在全省14个地市中已经上升到了第7位,几个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翻番。 曾患“投资饥渴”的双鸭山现在宣布,煤炭业停止招商,现有涉煤企业全部迁出城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让城市亮丽同步展开。
空气中可以嗅出的变化
就在3年前,双鸭山市的经济还沉在谷底。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1亿多元,全市工商税收3亿多元,下岗职工6万多人,低保人员8万多,困难群体占人口的15%。
双鸭山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炭产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80%,可谓一柱擎天,煤炭行业要是不景气,城市的天就塌下来了。煤炭行业好了,受运力和物流成本所限,拉动经济上扬的幅度也是杯水车薪,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要求。
不仅如此,城市的配套功能也存在严重缺陷,身为煤城却没有集中供热,锅炉散烧既浪费能源又污染空气,供水定时定点,老百姓生活极为不便。因为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场,垃圾围城,很多主干道路坑洼不平,小街小巷大多是土路。
经过深入的调研,这个市市委、市政府就完成了关键性的会诊: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经济总量的盘子太小。
面对那么多的困难,再宏伟的目标也不管用。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小;财政困难,基础设施欠账多;群众生活水平低。这是一个连锁反应,还得一环一环地去解开。
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只有超常规的发展才能摆脱困境,解决种种矛盾。
穷有穷办法,那就是招商引资“借鸡生蛋”
双鸭山市的决策层3年前几经论证,确立了谋篇布局的远景。
煤是资源优势,全依赖它不行,抛开它更不行。还是要在“煤”上做文章!只有做大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对路。
煤电转化、煤气转化、煤焦转化、煤油转化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以煤工业为核心打造一条支柱产业链,是双鸭山市崛起的战略选择。
然而,独木难成林,单纯倚重煤炭产业的现实是苦涩的。必须找到另一个可以立市兴市的支点。
作为黑龙江省的重要粮食主产区,双鸭山的农业同样存在着困惑,产量大却不赚钱。与煤炭资源一样,“药方”就是要以绿色食品为核心再造一条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包含肉牛、奶牛、大鹅、肉羊、玉米、大豆、小麦等加工项目,以农业产业化来实现农副产品的过腹增值,提高农村收入水平。
此外,还要再培育一些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非煤产业和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与煤炭、粮食一道组成有力的三角支撑。
双鸭山市市长滕喜魁说,那时候的目标很简单但是很明确,就是想方设法在三年实现“三增”:增大经济总量,增强财政收入,增加群众收入。应该说,我们的资源和基础还是好的,而今又赶上了两个好的机遇——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和能源行业回升。但是能不能抓住机遇还得靠自己。穷就得想穷的办法,不借鸡生蛋,致不了富。事后总结出了这样一句话:“靠贷款太难,靠积累太慢,靠集资太险。”双鸭山要借外力才能发展自己,惟有招商引资。
针对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面向国内外大煤炭企业集团、粮食加工企业、冶金建材等企业,双鸭山人怀着振兴的梦想开始叩启机遇的大门。
项目的选择标准是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上大项目求大发展是城市经济的战略选择,但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呢?大企业是招商引资的首选,但“大”并不是招商的标准,只有与资源优势相匹配,只有对环境和老百姓有益,才是最适合双鸭山发展的企业。标准,就是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一家招商引资企业年利税100多万元,出口创汇2400万元,但因其后期的环保设备没跟上,粉尘排放量超标。双鸭山市政府对其下达过限期治理决定,企业也先后投入180万元进行污染治理,但没有达到环保要求。市政府态度明确:宁可财政囊中羞涩,也要还百姓碧水蓝天。无论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多大,只要达不到环保指标,坚决关停。这家企业最后还是关停了。
从2003年开始,双鸭山经济有了转机,财政收入逐年增多,2005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了5.2亿元,比上年增长60.3%。
钱花在哪儿?这是衡量一届政府是搞政绩工程还是为民着想的标尺。双鸭山财政收入好转之后,着眼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解决群众的急难问题,把钱花在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事情上。
双鸭山市委和市政府办公大楼还是上个世纪50年代修建的,绿色的墙围、磨旧了的木地板、吊着电线的管灯,保持着几十年前的原貌。
可是这三年时间里,整个城市的面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使城市基本功能得以完善,人居环境和品位得以提升:集中供热网和供水管网改造初步完成,寒葱沟水库的建设可以保障居民供水,投资2000万元完善城市排水设施,下雨一淹几百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
双鸭山市领导班子把城市建设作为提高城市发展承载力的重要手段,注重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提出了“以人为本,依山建城,治水造景,打造山水生态城”的城建理念。
一位退休老干部感慨地说,很多年没解决的问题这几年都有了大动作,煤城已彻底变了个样。环城路奠定了城市基本框架,主干街道宽阔平坦,过去城区泥土飞扬的巷路已经变得整洁,还有了专门的垃圾处理场和现代化的体育场,城市亮化工程让人心亮起来了,老百姓看着就高兴。
现在,逛街景成了双鸭山许多老百姓晚饭后的必修课,宽敞的广场、整齐的社区、在建的体育中心,都让人为之振奋。特别是新增的一万多盏路灯,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路一景,一街一式,各具特色,在夜晚里宛如城市的眼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在双鸭山市区最长的石材路路旁立起一座书写着“理民情解民难功德无量,富民路得民心青史永存”的石碑,这是2004年9月这条路修建竣工时,市民苏玉堂等几位年近七旬的老石匠自发起来,耗费一周时间刻写的碑文。
双鸭山近年来的财政支出倾向于确保社保、低保资金的正常运行,全市有10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有6万国企下岗职工实现由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有10万名职工、11万名困难群众分别纳入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1.34万名特困职工实现了脱贫。
双鸭山3年来还清了历史陈欠工资、福利,偿还教育工资2000万元,各项遗留工程款3个多亿。
双鸭山沉陷区和棚户区的改造,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全市中小学校27个危改建设项目的改造;7所医院的医疗环境得以优化;全市有70个社区基本具备了室内活动场地,75个社区基本具备标准室外活动场地。
市长名片做广告和网上“智囊团”
见过滕喜魁市长的人,都对他的名片有着很深的印象。这是最普通不过的纸质,只有五分之一的位置写着名字和职务,两面折叠的名片差不多就是一个小型的招商引资广告。除了几句简短的城市介绍,上面印满了反映双鸭山市矿产资源、粮食及经济作物、土地面积分布、畜禽饲养量情况的表格。
双鸭山开设了网上“市长信箱”。8个多月就收到群众来信近600封,内容涉及城市建设、社会治安、环境治理,再就业、贫困救助等各个领域,这已成了管理城市最有发言权的“智囊团”。
2005年8月25日,有位市民给市长信箱发来电子邮件,倾诉饱受某企业的粉尘污染之苦。9月6日,这家工业硅厂正式关停,距群众来信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不管工作多忙,市长滕喜魁每天晚上都坚持登陆“中国双鸭山”政府网站,认真阅读每一封信件,亲自筛选有价值的难点、热点问题,责成专人办理。邮件受理、处理、转办、督办、反馈等都有规范化和程序,并限定办结时间。一些小学生给市长伯伯发来邮件,说文化路小学教学大楼漏雨,看到这个信息,他马上与有关部门联系,为学校大楼改建了楼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