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丽江市束河古镇通过建设旅游小镇,城镇化进程用1年时间跨越了50年!”当地政府官员感慨道:“试想,束河古镇开发建设已投入3亿多元,要是光靠云南的一个镇级财政去筹措,我看至少也得50年”。
云南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秦光荣说,“束河古镇”的开发模式,是云南省利用市场手段,保护和挖掘独特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依靠旅游市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显著成果。“束河古镇”的开发模式,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政府、依靠行政手段搞建设的思维方法,是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来促进城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
文化与山水
滋养着的束河古镇
丽江古城有两个古镇,犹如两个漂亮的女儿,一个叫“大研”,一个叫“束河”。大研古镇和束河古镇,同样具备着四方街、清流小桥、杨柳依依,同为世界名“花”——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束河古镇现有保存完整的各种民居900多幢,人口3400多人。
束河古镇是纳西族较早的聚居地,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早在明代,这里已是丽江的重要集镇。当年徐霞客游芝山解脱林时,曾走过此道,他在游记中这样写道:“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十和”即今束河之古称。
古镇呈现三山共三水的美丽画卷。镇北靠聚宝、龙泉、莲花三山,镇内环绕着青龙河、九鼎河、疏河三条清澈见底的河流,水领路走,村绕水转,青龙河、九鼎河、疏河活泼跳跃,就像束河的血脉。古镇山上,植被常年郁郁葱葱。山下,绿色田野,溪水绕宅。水滋润土地与村民,村民爱护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束河古镇村落景观十分别致。路、水、桥、房有机地融为一体。道路和水流紧密相融,因水成街,沿街绕流,再依路筑院,依水建房。传统民居保留完整,没有教条的方方正正,没有形式格局的千篇一律,而是根据地形地貌,或曲或直,富于变化。家家院子里,栽种各种花草,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着蔬菜和果树。
村民享受开发成果,而不是置身局外
一个先进的开发理念,给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束河古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纳西族老板娘白玉安开了一家名为“田汉阁”的餐馆,生意火红。她告诉记者,暑假人多时,一天能有1000多块钱的收入,平时也不下四五百元。她说,现在的束河,看电视有几十个频道可以选,出门就是光溜平坦的五花石路,镇上盖起了好些个标准公厕,街巷都亮起了路灯。
束河古镇开发思路:依托现有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资源,采取“一个资源、一个企业、一个特色旅游城镇”的基本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实现旅游业和城镇化同步推进。
“束河模式”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妥善解决了政府、村民、企业、投资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特点表现在——
政府负责规划。政府负责保证农民永久利益。其做法是:农民拥有土地,不离开土地,享有土地升值利益。丽江市委书记和自兴说:“农民参与束河城镇建设,是一个共享的过程。政府把20%的地预留给农民,让农民有地种,利益得到保证。随着土地升值,农民的利益也跟着升值,他们即占有土地,又享有土地市场开发的价值,成为‘新型的市民’。”
企业负责投资。县政府将束河古镇“经营权出让”给昆明鼎业集团。该集团计划投资5亿元,对13平方公里地域进行先保护后开发,以构建“田园里的城市,城市中的田园”。一年多来,公司启动了“束河茶马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项目包括古镇历史文化保护、文化开发和新区配套建设3部分。其中,集团用1亿元建设基础设施,2亿元建造配套商业设施。文化是束河之灵魂,集团开发时,首先注意保护水文化、农耕文化、纳西文化和茶马文化4大文化。为了保留农耕特点,集团把古镇内的菜地全部征用过来,之后再无偿地将地还给农户,前提条件是必须作为耕地使用。
多数村民受益。为避免旅游开发中只有少数人直接得利的弊端,政府和企业共同组织旅游合作社,以按照股份制和协会的方式把圈外的和收入较少的村民组织起来,带动圈外居民和贫困者在旅游发展中得利,有利于社区旅游秩序的管理。
记者看到,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和改造总长6000米的古镇道路将竣工,石板路面上,“三线两管”全部入地,消除了火灾隐患以及视觉污染和水污染等现代生活污染,恢复了古镇的朴素本色。铺面开发也火了,“庭院旅馆”、餐饮茶吧、手工作坊等应运而生。古村落中的房价节节看涨,不少村民瞄准“庭院旅游”标准翻新房子。全村有150多人成为“工薪族”,户年均收入从几年前的2000多元增加到2万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