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压力将达峰值
“中国的就业压力可能会在今明两年达到最大值,此后将逐步缓解。”国家发改委与世界银行用两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与政策研究”项目研究,中方已经结题的部分作出了上述结论。
此项研究结果,按照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的说法,将会作为政策的参考。
参与该项目的专家指出,发改委应实施全方位的积极就业政策,保证经济快速增长,以提高就业总量,打造涵盖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不同渠道、不同职业的“大就业”体系。
而国家发改委人士指出,发改委正在协调更多的部门,保证就业涵盖面扩大,不过“大就业”只是研究人士的提法。
此前,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召开的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会指出,今年二、三季度就业形势趋向严峻,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总量供给压力空前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大幅增加,产能过剩、贸易摩擦对就业存在负面影响等。
此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报告认为,2006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逾2500万人,同时,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有分析说,国家发改委目前所做的工作方向,是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构建涵盖农民、大学生、城镇下岗和再就业人员、退伍军人等全面的大就业体系。
负责“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专题研究的发改委宏观院研究员杨宜勇指出,所谓“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相对过去消极的“治标”的就业政策而言的。过去把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剥离,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中心“养起来”,只是一种过渡。现在的积极就业政策是“治本”,即要通过提高劳动力人口的就业素质,通过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总量等来解决问题。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表的《2006经济增长调整年》报告分析今年的就业形势指出,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恰与就业增加的需求形成背离趋势,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加工贸易处于产业分工链条的低端和末梢;地方政府盲目上马“税高利大”的项目,而不是理性培养具有长远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企业组织形式存在向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对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约束。(据《21世纪经济报道》) 新闻背景
所谓“大就业”,就是包括国内国外、城市农村劳动力市场,比如劳务国际输出,农村就业;包括不同的所有制企业,比如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同时,就业也不仅仅是城镇下岗职工或相关人员,农民工、应届毕业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全部揽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