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哈尔滨情结
没到过以色列的人,就不知道以色列人对中国人的感情,就不会切实体会到他们深深的哈尔滨情结。记者在来以之前也看过很多相关的报道,但是到了以色列之后才深深地感受到犹太民族对中国深深的善意。 虽然诸如劳工滞留这样的问题影响了中国在以色列人心中的形象,但记者亲眼见到的每一个以色列人都对中国人抱有好感。所有这些,都缘于我们的前辈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仍然给予犹太人宝贵的帮助与同情。都缘于我们的父兄在世界排犹主义最猖獗的时候,给犹太人以宝贵的栖息地以及人格上的尊重。
而在以色列人眼里,最让他们动感情的两个中国城市就是上海与哈尔滨,因为这两个城市是当年在华犹太人最大的聚集区,以色列人对中国的好感,主要来自这两个城市。
还记得奥尔默特祖父的故事吗?这个埋骨哈尔滨的老人不肯离开哈尔滨也不愿意儿子离开哈尔滨。还有奥尔默特的父亲,这位致力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老人,在他的弥留之际说的竟然是中文。所有的这些,并不是孤单的例子,在以色列记者还听到了许多类似的故事。
在耶路撒冷,记者见到了工程师波多里斯基,他是以中友好协会的副会长,也是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耶路撒冷分会的会长。当听说记者来自哈尔滨时,立刻用汉语对记者说:“我也是哈尔滨人,我们是老乡。”然后就讲起了他在哈尔滨的故事,他在哈尔滨上学,毕业于哈工大,与妻子娜塔莎也相识相爱于哈尔滨。与别的曾在中国生活过的以色列人不同,波多里斯基说自己不是“半个哈尔滨人”,他说:“我就是哈尔滨人。”波多里斯基是1961年离开哈尔滨的,他的儿子同年生于哈尔滨,是最后一个出生在哈尔滨的犹太人。波多里斯基曾经带着他的儿子回到过中国,回到过哈尔滨,他对记者说:“我就是让儿子把中以友谊继续下去,我们不但要为中以友谊做贡献,我们的后代也要为中以友谊做贡献。”
而以中友好协会的主席特迪·考夫曼则对记者介绍,由于以色列的犹太人来自世界各地,因此以色列有上百个类似的友好协会。在所有这些协会中,以中友好协会是最为活跃的。他们几乎每两三天就有一个活动,而几乎所有在中国待过的犹太人都乐于参加协会的活动。大家都愿意在一起共同回忆在中国、在上海、在哈尔滨度过的那段美好时光。现在,以中友好协会办有一份月报以及一份双月出版的会刊,分别以英文和俄文出版。考夫曼也对哈尔滨有着非常的感情,他的祖父母,母亲和姐姐均长眠于哈尔滨的犹太人墓地。今年六月,他还将率以中友好协会的成员来哈尔滨访问。
正是由于这些的广泛宣传,使得大多数以色列人知道了当年的那段历史,都对中国、对哈尔滨有好感。他们都知道,在纳粹统制下的欧洲疯狂屠戮犹太人的时候,当全世界都不愿意因为接收犹太人而得罪希特勒的时候。中国无条件地接收了逃难的犹太人,而且几乎每一个在华犹太人都得到了善待,使他们安然度过了疯狂排犹的二战时期。
因而就发生了下面的故事,大选前的某一天,以方安排参加本次培训学习的二十多个国家的记者参观以色列外交部。其中一位官员在解释以色列的外交政策的时候,为了争取同情,对记者们说:“要知道,全世界都存在着反犹主义,犹太人在每个地方都受到了迫害。”这时,与我们同去的《人民日报》记者王南马上举手,用英文反驳说:“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迫害犹太人,中国人就对犹太人很友好。”那位官员马上道歉,说:“是的,我弄错了,中国人民的确对犹太人非常友好。”这时,全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平淡的选举
虽然此次选举引来了全世界的目光,但记者却发现,大多数以色列人对待这次选举并不热情。以色列人多少有点我行我素的感觉,不愿去投票的人很多。
对此,奥尔默特所领导的前进党女发言人玛雅·雅各布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可能是因为以色列的大选两年一次,对于民众来说太频繁了,如果大选是四年一度的话,那可能许多以色列民众就会兴趣大增。此外,过去的以色列大选往往过度重视政治色彩,对于与人民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比如教育和社会问题关注得相对较少。”
由于到以色列的时间很短,而一国大选时期的民众心理又是那样的难以捉摸,所以记者无法判断雅各布斯女士的观点能否站得住脚,但以色列民众对大选热情不高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直到选举的那一天,以色列街头也看不到什么独特的拉票场面。记者在此期间到过海法、特拉维夫、耶路撒冷,这三个以色列最大的城市,但在街上并没有发现更多的海报,只是在一些比较偏的地方才出现了选举的一些海报。在选举前的十几天里,记者在以色列街头没有看到任何游行、集会甚至是拉票的行为。这种场面忽然让记者联想起了去年的超女,粉丝们上街为偶像拉票的热情似乎都比这里选举的热情高。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一些人,一位叫埃米的年轻人对记者说:“我还没决定去不去投票,如果前进党的前景不好,就去投他们一票。”开水果店的大妈谢拉对记者说:“我会去投票,反正那天大家也没有别的事情干。”而在海法开中餐馆的乔·张则对记者说得更直接:“我才不去呢,选谁都一样,他们都是王八蛋。我认识的周围的人都不会去。”
通过这些采访,记者觉得在以色列人眼里,大选并不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对普通人来说,大选似乎并不比其他问题更为重要。这与媒体的热情形成了一定的对比,以色列各大媒体对大选还是非常关注的,电视和报纸都拿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版面对大选给予了报道,而且随时都有最新的民调结果公布。在以色列出版的《耶路撒冷邮报》每天都有一些专栏文章专门分析大选的走势。
对于民众的这种政治冷漠,海法大学的鲁宾斯坦教授评价说:“选民参与率低是社会政治成熟的一种体现,我们的参选率比美国和西欧国家还要高。一个成熟国家的执政思路应该带有保守主义的色彩,变化的永远只是一小部分,而这一小部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变化并不明显。因而对他们来说,多少有点选谁不选谁都一样的感觉,正是这种感觉导致了参选率低。”
奥尔默特的未来
“今晚,以色列历史上的一个章节结束了。”在得知大选获胜后,前进党领袖兼代总理奥尔默特说。在电视上看到奥尔默特这样说,记者不由得笑了。政治人物在特殊的场合,特殊的时间,总愿意说类似的意味深长,态度不明的“废话”。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在前路一片迷茫的时候,不这样说又能怎么办呢?
谁都知道,奥尔默特是沙龙的第一心腹,前进党此次获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沙龙的政治理念与个人的政治魅力。是沙龙给了前进党以生命,以胜利,所以奥尔默特一定会跟随沙龙的足迹继续走下去。奥尔默特在胜选后表示,未来前进党首要任务是在2010年前划定以色列边境,撤离约旦河西岸一些偏远定居点。这就是沙龙的“单边主义”,而单边就意味着自己做主,而不是谈判解决问题。
而奥尔默特所面对的,是同样奉行“单边主义”的哈马斯。在前进党胜选的第二天,哈马斯一位发言人称,以色列选择奥尔默特作新任总理,将使巴以冲突升级,是对巴勒斯坦宣战。
“大以色列”被证明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才有了“以土地换和平”,才有了以色列同意巴勒斯坦建国。但现在民选上台的哈马斯却不肯放弃“大巴勒斯坦”的梦,他们不承认以色列人有生存权,他们想的是把以色列人赶到大海里去。
阿拉法特和拉宾都是经历了无数战火洗礼的政治人物,他们的亲身经历使他们明白了战争的局限性,明白了战争不可能解决中东问题。为此,他们顶着各自内部的巨大压力选择了谈判,拉宾甚至为此丢掉了性命。但他们努力所达到的成果正在慢慢缩小,中东和平进程正在走向反方向。
实际上,以色列无法彻底打败包围着它的阿拉伯世界,而阿拉伯世界同样无法将以色列人赶到海里去。前者因为阿拉伯世界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后者因为以色列本身强大,以及背后有世界犹太财团和美国的强大支持。但是,和平并没有因为双方谁也吃不掉谁就得以实现,巴以冲突、中东问题涉及的问题实在太复杂了,单单是仇恨和不信任的惯性,就足以使和平无法到来。
对于这些,普通的以色列人似乎已经习惯了,五十年持续下来的非和平生活,似乎让他们并不那么关心和平进程,关心政治选举。而眼前,又有一个现实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和记者一起看电视的一位以色列保安———多特,不耐烦地从记者手中拿过了遥控器,按了一下,奥尔默特正在演讲的脸消失了。
“这个没意思,这个好。”他用蹩脚的英语对我说。新画面中出现的是一片绿茵场,正在进行的是欧洲冠军联赛四分之一决赛第二回合的比赛,尤文图斯VS阿森纳。
处在特别时期的特别国家的大选,一定会引起特别的注意。
在以色列半个世纪以来的军事政治强人沙龙处于弥留之时,在最让以色列人心惊的敌人哈马斯通过合法手段取得巴勒斯坦政权之时,以色列迎来了新一届的大选。这次大选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它是继拉宾遇刺之后,以色列最令人关注的大选,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中东和平进程的脚步。3月4日至4月2日,记者应以色列政府的邀请参加了一个媒体培训课程,因而亲身经历了这次对整个中东地区将产生重大影响的大选。
远离那个动荡飘摇、满街警卫的地方,回到了清静安逸的家乡,再回首这次不一般的选举,突然觉得有种温馨的感觉。这一半是因为远离了紧张的中东地区,另一半是因为“半个哈尔滨人”奥尔默特成了这次大选的赢家。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大选的结果,奥尔默特所领导的以色列前进党获得了议会中120个席位中的29席,成为以色列的第一大党。奥尔默特将在近期组阁,这标志着我们这位“哈尔滨老乡”,将正式成为中东地区令人瞩目的政治明星。(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