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8日,是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16周年的纪念日;6月21日,国务院批准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将届满1周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上海浦东,并作出“努力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指示也将满两周年。
这片承载着新一轮改革希望的热土上,正在演绎怎样的故事?这场进一步打破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接轨国际的深度改革试验将走怎样的“路线图”?浦东如何借助二次领跑机遇,再次给国人创造出新的惊喜?
近日,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杜家毫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就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记者:浦东新区经过16年的开发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打开新局面,国际国内影响力日益提高。请谈谈,您到浦东工作以来,最重要的是哪几件事情?
杜家毫:我到浦东工作将近两年时间,感到最重要的是三件大事。
一是胡锦涛总书记于2004年7月到上海考察工作,在听取上海市委、市政府汇报后作了重要指示,强调“要继续搞好浦东开发开放,加快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层次,努力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总书记的指示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指明了浦东前进的动力、发展的着力点,特别立足更高起点实现快速发展的内涵非常深刻,对于我们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浦东开发开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以后各项工作的展开,也都源自于总书记重要指示的指导和推动,源自于我们的学习、理解和落实。
二是在去年4月浦东开发开放15周年之际,上海市委研究明确了浦东新区在上海市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具体说,浦东“一个作用、三个区”的功能定位,就是要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实施“四个中心”建设国家战略进程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成为上海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这对我们把握浦东新一轮发展的总体要求、制订“十一五”规划提供了基本依据。
三是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浦东争取到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机遇。
我感到,以上三件大事,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浦东开发开放的高度重视,充分反映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升。邓小平同志生前关于“坚持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的嘱托,正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得到全面有力的深化和落实。
记者:浦东是怎样成为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
杜家毫: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毫不动摇坚持改革、不失时机推进改革的结果,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各方面对浦东关心支持的结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浦东新区上下形成了高度的共识,就是要围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突破发展瓶颈,增创体制优势。
在2004年7月区委一届四次全会上,我们研究提出了浦东新区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化”,即:经济运行市场化、商务环境国际化、功能开发区域化、增长方式集约化、公共事务社会化、政府管理法治化。围绕这“六个化”,我们一方面加大了自主改革、自费改革的力度,另一方面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积极争取全市、全国各个方面对浦东改革创新、先试先行的支持。
而在国家层面,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发改委提出了选择几个地区进行综合改革试验的设想。去年年初我们获悉这一信息后,向上海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在第一时间向国家发改委提出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发改委对此非常重视,专门派调研小组到浦东考察,综合各方面因素,认为在浦东这样一个局部进行试点,基础比较好、风险比较小,取得经验以后,也有利于在面上推广。马凯主任多次听取我们的汇报,对浦东“六个化”的改革思路给予了肯定,并且对微观经济等领域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经过国家发改委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酝酿,在浦东进行改革试点的构思基本成熟,并且向国务院领导提交了报告。温家宝总理非常重视,作出重要批示,建议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在2005年6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指出“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改革开放以后,创办经济特区、推进浦东开发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新的部署”,深刻阐明了改革试点的重要战略意义。会议对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出了“三个着力”、“四个结合”的总体要求,并且明确由上海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由国家发改委在部委层面协调推进。
记者:目前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了哪些进展?
杜家毫:首先是制定了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和3年行动计划。上海市发改委牵头做了大量工作,上海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讨论,国家发改委经过审核论证,已经批复同意。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广泛听取了各方面意见,考察学习了新加坡、香港以及北京、天津、重庆、深圳、宁波等地的先进经验,并且针对浦东发展外向型经济、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城市管理、新郊区建设等方面的制度瓶颈问题进行了重点调研,在深化综合性制度创新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准改革的突破口。
其次是国家层面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试点开始启动。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家不给优惠政策,但国家的一些重要改革可优先放在浦东试行。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目前一些重要改革事项的调研和试点工作已经启动。一是中国人民银行创新管理体制,设立了上海总部。二是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机构在浦东开展金融创新的调研与试点,经银监会批准,全国首家货币经纪公司已经在浦东开业。三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浦东开展外汇管理创新试点,出台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改革的9项措施。四是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在浦东开展科技体制创新试点,率先推进创业投资体制改革,并把浦东确定为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区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五是商务部、海关总署等部委在浦东开展涉外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试点,支持浦东在建设空港保税物流园区、探索便捷大通关措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等方面先行先试。六是国土资源部在浦东开展土地管理体制改革调研。七是中纪委(监察部)在浦东开展依法监察试点。八是人事部在浦东开展公务员聘任制、扩大人才中介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等改革试点。上海市有关部门也在浦东率先开展了工商管理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试点,为我们深化各项改革提供指导、创造条件。
同时,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推动下,浦东的自主改革、自费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政府改革方面,我
们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了功能区域管理体制,着力实施城市综合执法体制、非税收入管理制度、财力投资工程项目代建制等项改革,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我们将坚持和深化“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探索,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企业改革方面,已经基本完成区属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任务,全面完成城镇、农村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国有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国有集团公司的投资风险控制,并且在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研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社会改革方面,我们加强了市场中介组织建设,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组织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加快了推进城郊一体化发展的步伐,我们在前两年实现城郊教育、医疗管理体制并轨,提高农村保险养老金最低保障标准的基础上,今年又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初步建立了农村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全区统筹、合理增长的新机制。
记者:浦东在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方面,结合“聚焦张江”战略做了哪些推进工作?
杜家毫:我们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加大了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力度。浦东区委、区政府成立了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领导小组,围绕上海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研究确定了“四个一批”的工作抓手,就是要积极引进一批国内高科技产业的领军企业到浦东二次创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创新型企业,优先支持一批在行业中具有领先优势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教兴市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强化张江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基地的作用。
在“聚焦张江”战略推动下,国内外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和国际化创新人才加快向浦东集聚,微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微创、展讯、盛大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振华港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教兴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初见成效。
最近,我们又作出了《关于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的决定》,按照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以及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浦东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了浦东“十一五”科技发展的目标方向和主要任务,概括起来说,就是“一个目标、两大指标、三个聚焦、四个着力”。一个目标,就是把浦东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两大指标,一个是反映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政府科技投入达到100亿元,引导全社会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达到500亿元;另一个是反映产出结果,力争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培育上海市“科技小巨人”达标企业100家以上、产值或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自主创新企业10家以上。三个聚焦,就是要聚焦张江、聚焦自主创新企业、聚焦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四个着力,就是以制度创新促进自主创新、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发展、以人才高地构筑创新高地、以环境优势加强综合优势。此外,我们还决定每年拿出1000万元奖励在自主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激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记者: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浦东有哪些新的举措?
杜家毫:我们充分认识到,浦东未来发展的优势,不在拼资源、拼成本,而在比环境、比服务、比创新。我们在2004年底的区委一届五次全会上,提出要把全面优化综合发展环境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调动全区上下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营造推进科教兴市的创新环境、符合国际惯例的商务环境、依法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舒适便利安宁的生活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去年我们集中抓了优化商业布局和完善社区必备业态、加强道路管理和交通组织、建设青年创业公寓等,积极按照国际惯例先试先行,努力为企业和人才营造最适宜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2005年,新区招商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吸引合同外资56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40%以上,实际到位资金31亿多美元,占全市总量的45%以上。
现在,有很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在浦东,表明浦东的集聚辐射作用在不断增强。上海周边省市也开始鼓励自己的企业把总部搬到上海。由于浦东的信息、金融、人才等资源优势,他们把企业的“头脑”放到浦东之后,留在当地的“身子”也更加强壮起来。这就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合作与提升,有利于浦东更好地发挥服务全国的作用。
记者:请您谈谈建设金融中心方面的情况。
杜家毫:按照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求,我们以金融为核心,进一步把现代服务业放到优先发展和更加突出的位置。去年,研究制定了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纲要。
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金融集聚”战略的部署,我们着力推动政策、空间、服务、人才“四个集聚”,抓紧完善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创新,积极推动要素市场产品创新,优化规划布局,进一步确立陆家嘴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地位。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陆家嘴金融机构数量和经营规模进
一步扩大,新国际博览中心、环球金融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加快推进,呈现出蓄势待发、乘势而上的良好势头。
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战略,在推进过程中要处理好与原有体制的衔接。比如,国内大银行的总部即行政管理在北京,北京的金融街建设也很有成绩。就浦东而言,要找好定位,争取成为金融市场运营的中心。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积小胜为大胜”,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现在有很多银行把市场操作部门、后台数据中心、研发创新部门搬到浦东来了,陆家嘴的楼宇供不应求,正在加快建设。但总的来说,我们还需要在政策上进一步突破。
记者:跨国公司的资金管理中心一定要放在上海吗?如果放在北京,或者其他省市呢?
杜家毫:当然,我们无意寻求在这方面的“专属权”。关键是要通过金融创新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我们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记者:浦东开发开放16年来,经济增长保持了较高速度,环境建设也比较好,和谐社会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一些专家看来,浦东新区在“五个统筹”方面是走在前列的。
杜家毫:浦东过去的16年,是把党中央的决策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实现历史性跨越的16年。浦东开发开放始终坚持社会全面进步的方针,兼顾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浦东在开发开放过程中,与长三角地区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的开放和改革。
16年来,这里有近30万农民离开土地,近10万户居民动迁,有近百万的外地劳动力涌入,这是一个剧烈的社会变动。在这当中,我们不仅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而且也保证了社会的基本稳定。我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党的领导,这就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没有这个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在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应当说浦东的投入力度很大,教育、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增长,基本满足了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人口导入的需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引进和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社会事业项目,如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浦东干部学院、浦东展览馆,以及中欧工商管理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仁济医院、华师大二附中等国内一流的教育、医疗机构,带动了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从1997年到现在,新区每年拿出5500万元精神文明建设经费,划拨给各个街道、镇,用于建设完善文化服务设施、市民村民学校,以及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倡导志愿者活动,拓展行业、楼宇、开发区、涉外社区等新的创建载体方面,我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尝试。去年,经过中央文明委的测评,浦东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区。
浦东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从绿化来看,16年前浦东人均公共绿地只有半平方米,现在是24.5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37%。原来只有一张报纸大,现在则是一间房子那么大。最近,浦东已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
经济社会协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浦东经济的发展、城市布局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过去城市发展中一些不太突出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比如在规划上如何体现城郊一体化的问题、文化设施和商业网点配套不足的问题、城市管理的效能问题,我们感到都还有差距,需要努力加以改进。浦东现在有100多万非户籍人口,如何把这部分人服务好、管理好,融入到城市的公共秩序和文化生活中来,我们要探索的课题还有很多。
记者:能否概括一下对浦东未来发展的总体构想。
杜家毫:可以概括成四句话。第一句话是坚持一个统领,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第二句话是围绕一条主线,就是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第三句话是抓住两大机遇,就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举办2010年世博会;第四句话是推进三大战略任务,就是建设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
这当中,建设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集中体现了我们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浦东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的理解和把握。具体来说,创新浦东,就是要围绕综合配套改革和科教兴市主战略,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自主创新,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努力建设一个市场主导、科技领先、充满活力的新城区。和谐浦东,就是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努力建设一个城郊一体、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国际化浦东,就是要加快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能级和现代化管理的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竞争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努力建设一个高度开放、人才荟萃、世界水准的新城区。
记者: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浦东在国内外的形象,你们更愿意用窗口、引擎,还是试验田?
杜家毫:我想,“引擎”应当成为我们努力的目标。上个世纪90年代,浦东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使国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带来的深刻影响,有了一种最直观的解读。现在,浦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理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更好地发挥服务全市、服务全国的作用。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对上海提出了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浦东责无旁贷,要努力走在前列。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就是要在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建立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开放型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市场环境,为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证,为全市、全国深化改革、解决共性问题探索道路。
我们一定要以肩负国家战略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努力以制度创新突破发展瓶颈,以自主创新增创竞争优势,以拓展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不辜负中央、市委和全国人民对浦东的厚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