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绍兰的办公室里,一幅字体挺拔漂亮的书法“慕鸿鹄而高翔”特别引人注目,这幅字出自周绍兰11岁的女儿周京精之手。“给孩子取这个‘京’字,有纪念我在北京奋斗吃苦的意思,也希望孩子能从小培养吃苦的精神。”18岁离开湘西山沟,凭着一门修表手艺闯荡京城,周绍兰从最初在铁棚子里摆摊,发展到现在的多家门面店,经营多种生意,并已经是老家乡里、县里闻名的“助学善人”。
学艺贫寒少年与钟表结缘
1980年,周绍兰刚满18岁,高中毕业后,上大学的梦想因家境贫寒成了泡影。那年冬天,从北京来了一个姓冉的钟表匠,当时乡里甭说修钟表,就连戴手表的也寥寥无几。看到冉师傅娴熟的技术,周绍兰仿佛在黑暗里看见了一丝曙光。他想,读不了书,学门赖以生存的手艺也能吃饭啊。他兴奋地找到冉师傅拜师学艺,就这样,他与钟表结了缘。
冉师傅没呆几天就走了,留给周绍兰几块又破又老的手表,他就整天拆了装,装了拆,整个人都“钻”进去了。冬天里冷得伸不出手,又没有暖气,小零件都捏不住,他照练不误,终于从生疏到熟练,练出了到位的基本功。后来,他参加了县工商局组织的钟表技术考试,顺利拿到了合格证书和营业执照。当年,揣着仅有的100元钱,他只身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一干,就是20余年。
打拼铁棚子里开起修表店
周绍兰在安德路的马路边摆起了小摊,当起了修表匠。本以为能吃苦就行,哪知人生地不熟,老商户又欺生,客人也不相信他的手艺,生意冷清在意料之中。小摊子是露天的,就摆在泥地上,人多眼杂,环境奇差。
1982年,靠着挣下的一点钱和朋友的资助,周绍兰终于在安德路农贸市场租下一个8平方米大的铁棚子,打出了自己的旗号“周记修表店”。
一开始技术不怎么纯熟,生意不好,没挣着钱,周绍兰曾经两度跑回了家乡,“可是不出来做事还是不成啊!”父亲想办法给周绍兰凑了些钱,他再度鼓起勇气来到北京。
“攀亲”坚持数年照顾老夫妇
慢慢地,靠着“诚信”二字和越来越精湛的修表技术,“周记”的顾客多起来了。
因为待人诚恳、乐于助人,在周绍兰那里修过表的人,很多都和他成了朋友。一位家住安德路的老人来“周记”修表后,细心的周绍兰发现老人家里只有一个老伴,儿女都出国了,老人还患有偏瘫。周绍兰就经常去关照两位老人,这一关照就是几年如一日。换煤气,陪二老散步,给他们买东西……一直到几年前老人去世,老伴跟孩子去了国外,周绍兰才没有和老太太继续联系。“其实,我特别感谢吴老一家,我一个人在北京,说不出的孤单,多亏他们,让我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一位在“周记”修过表后的文联老作家,被周绍兰的服务态度所感动,大笔一挥,给他写了一幅“寸阴千金”。记者看到,这幅字现在还被周绍兰挂在办公室里。
经营得到了顾客的认可,买卖越做越多,周绍兰的店铺从安定门开到了东直门。他又把业务发展到了美术装潢、户外广告制作,“周记修表店”也变成了“北京金九卉美术装潢服务部”。现在,服务部有十几名职工,包括几名大学生。经营范围扩大后,收入也不断增加。周绍兰,也成了家,买了楼房、汽车,孩子也在北京上学。
助学资助7个孩子读大学
“我真觉得应该念大学。”提起自己没有读过大学,周绍兰语气很遗憾,“我现在真觉得自己是赶不上了。”为了弥补,周绍兰在这几年里考到了中级技师资格,还补学了本科。
曾经将大学视为梦想的周绍兰,特别关心家乡的孩子们。1991年,生意刚刚小有起色,自己还没有多少积蓄的时候,周绍兰收到家乡来信,说村里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可家乡是全国百困县之一,根本没钱供孩子上大学。周绍兰马上给家乡的孩子邮去3000元,这样一供就是5年。
“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尤其在我们那样的大山里。”只要乡里县里有资质上学的孩子,“我不能不帮。”考得上大学但家里没钱的,但凡周绍兰知道了,都会捐资。这些年里,他一共资助了7个孩子上大学。
现在,周绍兰已经成了家乡远近闻名的“助学善人”。不仅如此,他每年回家时都会买上千元的药带回村子。“村里很多人都没钱买药,有人身体不好,我就会去送药。”晨报记者王海亮姜浩波/摄
周绍兰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人,现为北京金九卉美术装潢服务部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