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挥到小提琴家、钢琴家都是一家人
早报记者林泽贵文/图
你能想像一场名家荟萃的音乐会,从指挥到小提琴家、钢琴家,都是一家人吗?上周五晚7时30分,这样一场特殊的家庭音乐会就在厦门艺术剧院隆重举行。
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个家庭的一家之主苏福伦先生。
为让儿子不忘传统卖掉彩电换买钢琴
苏福伦先生是厦门市侨乡经济促进会会长,是他为儿子苏捷选择了艺术之路,因为“这样日子不会难过,有条件可以成名成家,没条件也可以陶冶自己”。苏先生说,给儿子选择艺术作为出路,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一场“文革”把一些传统的文化艺术给破坏了,他觉得有必要教育后代重新认识传统的东西。
苏捷还不到7岁的时候,苏福伦就送他去学习小提琴。不久后,老师就极力建议他让儿子“改行”学习钢琴,因为苏捷的“视唱练耳能力非常强,天生适合弹钢琴”。那时,苏福伦只是福建省电力建设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加上文革时期所有钢琴都被收进了博物馆,买钢琴不太容易。
刚好,苏福伦的亲戚从国外带回了一台18英寸的彩电。他和太太经过商量后就把彩电卖掉了,用所得的1800元买了一台钢琴。不久后福建省首届钢琴比赛在福州举行,苏捷在与10多个参赛者的比拼中夺得了第一名。比赛结束后福建电视台制作了一期以“艺术进入了工人家庭”为主题的节目,苏捷无形中成了钢琴学习热潮的引导者,因为此后学习钢琴的孩子迅猛增多,“钢琴成了热销的乐器,钢琴老师也大受欢迎”。
也许是受哥哥的影响,苏福伦的女儿苏艳也走上了音乐之路,只不过她学习的是小提琴,苏福伦笑称这是因为“家里狭小的空间容不下第二台钢琴了”。
他乡拜师夫妻分居曾经几十次想放弃
苏福伦太太的姑妈是四川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彭时俊,姑父是四川音乐学院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胡惟民教授。为将儿女培养成材,太太带着女儿远赴成都,让女儿拜姑父为师,正式开始学习小提琴。苏福伦则带着儿子在厦门一边创业,一边寻找名师指点,两人约定三年后在上海音乐学院会合,届时让儿子考上上海音乐学院的附中,女儿考上附小。
为了这份约定,苏福伦夫妇长期两地分居。不过,一对儿女也很争气,1989年,苏艳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小,苏捷也于次年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除了练琴之外,他们还培养儿子学游泳、摄影,培养女儿文学方面的爱好,带他们出国参加钢琴、小提琴夏令营,让他们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全面发展。
苦于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苏福伦说他们多次想过放弃,在让孩子继续学习音乐或者放弃这个问题上,夫妇俩讨论了不下50次。而让他们最终坚持下去的理由,就是儿女学琴已经学到这个份上了,重新开始就会落后于别人,这样等于害了孩子。
音乐情缘跨越国界一大家子同台演出
艰辛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苏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苏艳成为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学生。
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求学期间,苏艳认识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小伙子,也就是如今的英国青年小提琴家派曲克·萨伯顿,两人在同一所学校读书,同一个乐队训练,上课时又坐在同一排。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却有许多共同的语言,于是相识、相知、相恋,组建了另一个音乐家庭。
派曲克·萨伯顿同样成长在一个音乐家庭,弟弟安东尼·萨伯顿也是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母亲从事钢琴工作。苏艳和派曲克·萨伯顿、安东尼·萨伯顿,一家人经常在英国同台演出,她成了沟通两个音乐家庭的桥梁。他们三人此次专程从英国回到厦门,参加这场家庭音乐会。远在四川成都的彭时俊和胡惟民教授也赶来了,他们的儿子,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指挥家胡坤则成为这场音乐会的灵魂人物。
平常分散在各地的一大家子难得有机会团聚,并且第一次同台演出,苏福伦说起来特别兴奋:“这真的是非常难得”。而苏捷如今是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的一名钢琴老师,已经从小时候的被迫练琴转化为对钢琴艺术全身心的热爱了,并且举办了多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并出国讲学。他感谢父母的用心良苦,使他获得了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