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报道实习记者 仲毅 本报记者 李学芹长达23米的亚洲第一“龙”——安岳马门溪龙、亚洲最大食肉性巨型永川龙,还有罕见的披毛犀、铲齿象、剑齿虎、三趾马、四角鹿……近日,去玄武湖公园的游人发现,梁洲似乎来了不少恐龙,可是工作人员始终不让人们一睹究竟。 昨日记者终于获准进入……记者近日获悉,4月22日(周六)玄武湖公园樱洲将展出“远古生命奇观——古生物进化暨恐龙知识科普展”,这已是该展在全国巡展的第15站。该展是中国文化交流项目,经中国文化部批准自1998年开始,在北京、沈阳等十几个城市巡回展出,累计参观人数已达数百万人。据介绍,本次展览包括上千件珍贵的动植物化石标本和20多具远古时期的动物化石以及几十具仿真模型,这些仿真模型由美国设计、日本制作、奥斯卡特殊化妆奖获得者克里斯·威尔森监制,采用美国好莱坞最新机器人工程学技术,按照与原物1∶1的比例制作,在电脑统一控制和声光电的交互作用下,将一个消失了10亿年的远古地球霸主————恐龙动物王国重新“复活”。这些展品中谁是真正的主角?10亿年前的远古地球霸主——恐龙又是如何重新“复活”的?带着诸多问题,记者提前进行了探秘。这些恐龙被安置在梁洲的一个大棚里。虽然“养”在深闺,恐龙们仍不甘寂寞地发出各种叫喊声,引得游人,尤其是孩子们纷纷驻足,久久不肯离去。在主办方的带领下,记者进入了一个由现代声光电制造出来的“侏罗纪公园”。声光电的交错下,但见古木参天、绿草茵茵,一些植食性的恐龙悠然散步其间,翼龙和一些类鸟飞行动物在天空中飞翔。
娱乐篇
剑龙与异龙的对决
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两只巨大的恐龙。前面的是剑龙,它正在森林中悠闲地散步,突然之间遇到了一只非常饥饿的异龙,两龙立即进入战备状态,异龙移动身体试图寻找合适的机会冲上去享受美味,剑龙也在调整位置准备反击。异龙虽然凶残,但看到一级戒备状态的剑龙,也不敢轻举妄动,双方就这样对峙着。讲解员卢美香告诉记者,异龙与霸王龙都是凶猛的肉食性恐龙,两者之间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异龙的头上有一对锋利的头锋,而霸王龙没有;二是异龙的前肢有3个脚趾,霸王龙只有两个。剑龙是植食性恐龙,它最显著的特征是背上长有17对坚硬的剑板,每个剑板中有很多毛细血管,通过剑板可以调节体温。迎着太阳时,剑板可吸收热量;背向太阳时,剑板可散发热量。剑龙的尾巴上还长有4根锋利的骨刺,每根骨刺长达1米多,骨刺和剑板都是剑龙自保的武器。
群体捕猎的恐爪龙
当记者正为剑龙的冷静与不畏强敌叫好时,转身却看到一幕血腥的场面:恐龙界中最为强健、机敏的恐爪龙正在群体捕猎。几只高1米、体长2米的恐爪龙正从四面包围植食性的禽龙。虽然禽龙的身长体积是恐爪龙的数倍,但是恐爪龙的独门武器是它的大爪子,它的脚趾最短也有12厘米,并且成钩状,被它抓住的猎物一般很难逃生。只见笨重的禽龙在几只恐爪龙的袭击下,不一会就遍体鳞伤地倒在地上,一只恐爪龙甚至跳到禽龙的脖子上撕咬起来,尽管肠子也被撕裂出来了,但禽龙仍在做最后的垂死挣扎。看到禽龙渐渐失去了反抗的力气,一只原本一直不动的小恐爪龙甚至转起圈来,甚是吓人。卢美香解释说,恐爪龙是一种群体生活的恐龙种类,通常10只小恐爪龙就能吃掉恐龙界最凶悍的霸王龙。
落难的三角龙妈妈
恐龙界并非总是残杀,它们也有温馨的一面,瞧,三角龙妈妈正带着孩子在森林里散步。可不一会天空就电闪雷鸣,雷电把一棵大树击倒了,树干砸中了三角龙妈妈。小三角龙看着妈妈在树下哀号,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左右奔跑,呼叫其他恐龙来救援。卢美香告诉记者,三角龙的得名是因为它的眼睛上方长有3只锋利的大角。眼前的这只大三角龙体长8.7米、高4米,每只角可长达1米,脖子上长有一个扇形的骨质颈盾,这些都是用来自保的武器,它是抵御能力非常强的食草性恐龙。也是最晚灭绝的一种恐龙。“三角龙灭绝于白垩纪晚期,所以化石保存得非常完整。这一模型是美国人按照当时发觉化石的1∶1比例设计制作的,制作费用高达38万美金,运输时要把它分成3部分包装。”
来自北美的霸王龙
霸王龙是恐龙界中最凶猛的食肉性恐龙,全长15米、高5.6米。和植食性恐龙相比,它的头很大,嘴巴也大,一口就能吃掉一个成人。它有60多颗锋利的牙齿,锯齿状牙齿长达30厘米,具有再生功能。它的前肢很短小,和成人的胳膊差不多长,但它所产生的力量却比人类大10倍。它的后肢很长,奔跑时爪子落地,有点类似钉鞋。侏罗纪时期,霸王龙主要生活在北美。据主办方介绍,现场展览的霸王龙头是电影“侏罗纪公园”的实景道具,长2.2米、高1.8米、宽1.7米。
化石篇
恐龙脖子长14米
“好大的一只恐龙化石啊!”走进科普展化石基地,一条巨大的恐龙化石呈现在记者面前。“经中国古脊椎动物专家鉴定,这只恐龙叫安岳马门溪龙。”卢美香告诉记者,这条安岳马门溪龙长23米、高9.6米、重45吨,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一只恐龙化石。安岳马门溪龙化石的脑袋很小,由十几块颈椎骨连接而成的超长脖子令人大吃一惊,特别是它小巧的脑袋与庞大的身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安岳马门溪龙是食草性恐龙,它的头部很小,牙齿细小,最大的特点就是由19块硕大的颈椎骨构成长14米的脖子。”卢美香告诉记者,在没有发现安岳马门溪龙以前,马门溪龙的最好标本是合川马门溪龙,但这一标本缺乏头骨和牙齿,肩带和前肢完全没有留存,远端尾椎也不存在。安岳马门溪龙除了同样没有头骨外,其它部位保存得十分完整,整个标本保存得也十分完好,特别是这只安岳马门溪龙化石标本完整率达到了75%,比合川、自贡等地恐龙化石的完整率要高出许多,在国内外均属罕见。卢美香告诉记者,安岳马门溪龙的发现,对于研究中生代侏罗纪晚期的动物繁殖、生存、灭绝以及当时地理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尤其是这些化石均埋藏在上侏罗纪晚期恐龙化石分布的最高层位,说明了马门溪龙在地质年代上至少可以从晚侏罗纪初期延续到晚侏罗纪晚期。它填补了四川盆地恐龙在地层分布上的空白,具备了重要的科研价值。
仅长3个脚趾的“马”
“这具化石是十分珍贵的三趾马。”记者看到,与现在普通的马相比,三趾马显得要小一圈。特别是它的前肢只有3个脚趾,中间的一个要显得粗于两侧的脚趾。“三趾马是马科进化谱系树中的一个旁支,并不是现代马的直系祖先。”卢美香告诉记者,最早的三趾马发现于北美中中新世,距今约1500万年的地层中,在距今1200万年前后,至少有一支通过白令陆桥进入旧大陆,曾经繁盛一时,而这一时期的动物群就被叫做三趾马动物群。卢美香告诉记者,三趾马是现代马的祖先,体型小的如驴,大的如马,蹄有三趾。在上新世时期,它生活在地势低平的热带、亚热带森林草原和稀树草原上。它分布极其广泛,在欧亚大陆、北美及非洲都曾有过它的足迹,因而是上新世动物的典型。和它共生的动物有犀牛、长颈鹿、羚羊、竹鼠等,总称三趾马动物群。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以及印度北部等地的上新世地层中,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很常见。“三趾马尤其是上颊齿有孤立的原尖和极多的窝内细褶,是三趾马和一切其它马类的区别。”卢美香告诉记者,三趾型前肢并不是三趾马所特有。除了始新世的原始四趾型马类及中新世晚期向真马过渡的单趾类型,如上新马等,大部分化石马类都是三趾型的。
古长颈鹿脖子不长
“这只古长颈鹿化石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长脖子。”记者看到,与现在的长颈鹿相比,古长颈鹿的身高比较矮,大约在1.5米左右,脖子也短了许多,看上去就像一只放大了一圈的“梅花鹿”。“这只是于1993年在山西保德县发现的古长颈鹿化石,距今约500万-200万年。”卢美香告诉记者,它的颈长和后肢长仅是现在长颈鹿的三分之二,所以那时没人叫它长颈鹿。“尽管它也是一种在草原上奔跑的植食性动物,但它并不是现在长颈鹿的祖先。这件标本不仅在我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卢美香告诉记者,古长颈鹿又称萨摩斯兽长颈鹿,它并不属于鹿种,古长颈鹿与现在长颈鹿最大的区别在于,现在长颈鹿的脖子由17块颈椎骨构成,而古长颈鹿只有6块,化石含量可高达90%,是一具珍贵的骨骼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