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下黄河贵德清”之一瞥
我把青海比喻为“天上青海”,正如现在社会上一句流行语:“天堂隔壁是西藏”一样,既有点耸动视听,又耐人寻味。
因为,我在几近20年中,轮番出入鲜为人识的“青海”。内地人们每次打听我的行踪,都会津津乐道:“好啊”“不错”“青岛啊,那是个好地方!”这时,我不止一次地愕然,又不止一次地申辩:“是青海,不是青岛!大西北的青海,青藏高原上的青海!”
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党中央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于1958年7月为青海的题词刚刚落笔。至今朱德言犹在耳:“青海地大物博,是祖国的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各级干部和各族人民要团结一致,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青海。”
接着,当时在人民日报还是凤毛麟角的女记者之一——聂眉初,她一次长达一个多月,深入青海腹地——西宁至柴达木采风。她与省委、新华分社、地方报社同志们一道,满腔激情地采编出《富饶的青海在前进》专版,1958年10月26日的人民日报以整版推出,为那时尚炙手可热的青海,隆重地作了宣传。当时,她那篇几乎占三分之一版面的地方特色通讯《到青海去》,至今还留在老一代青海人的记忆里……
50年前,聂眉初先生足迹所到之处,她也曾遇到人们对青海或鲜为人识、或孤陋寡闻的尴尬。聂眉初的《到青海去》开头就写道“柴达木盆地在青海?”“青海的省会在什么地方?”“听到这些话,同青海人一样,不免有些不痛快。青海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地方,怎么可以对它这样不了解!”
日月似驹,逝如流水。今天,青海人虽说不怎么提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而是响亮提出,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又快又好、环境友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青海。大家对毛泽东思想理解与时俱进了。
时隔半个世纪,今天不少现代人,尽管有西部大开发的阵阵锣鼓,但是,至今仍有不了解、不认识、不理解青海的。所以,作为再次来到青海的记者,我有责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大家再到青海去!真正领会“青海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地方”的意境……
恰巧,4月15日,作为黄河源头的青海,黄河流域装机容量最大的拉西瓦水电站正式开工的大喜日子,我来到黄河上游的两岸。籍此,我首先想告诉读者、网友们的就是——天下黄河青海清,尤其是眼下梨花吐白、桃花争艳的高原季节,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那里黄河清一绝!
我们站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嶙峋山顶,俯瞰着峡谷里海拔2200米高的黄河碧流,莫不感到时空、人生错位。青海过兰州而入境,交界处有黄河上游第一支流徨水和大通河,尚且浑浑浊浊,而“天上之水”的黄河竟然碧绿如练。这时,我们才真正感悟到:黄河啊!母亲河!你的乳汁,原本这样清醇可口,黄河之美青海始啊!
(人民网记者西宁2006年4月16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