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巡诊”发现,当中不乏中青年患者
本报记者 陈辉一位英国诗人曾写道: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城中不少有老人的家庭对这句话有着切身的感受。今年广州的四月,天气从未有过的变幻莫测,大批老人不堪如“过山车”般波动的气温,诱发“中风”,使医院里中风病人较平时增加了一至两倍。 中风不仅会带来死亡,80%的人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从此改变了家庭的生活轨迹。
典型病例
一家两老齐中风 后生忙得团团转
陈先生的家里乱成一锅粥———短短半个月里,家中两位老人先后“中风”入院。十多天前,陈先生的67岁岳父被查出单侧肾有肿物,需要立即手术。就在一家人紧张而忙乱的当口,陈先生60岁的岳母突然感到头昏、头痛,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了。她躺下来休息一会,眼睛又恢复了视力,头也不再痛了,也就没在意,照常做着家务。可陈先生等一众子女发现老妈越来越不对劲:讲话不清楚,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蹦;渐渐地连早上、晚上都分不清楚;老公、女儿的名字都想不起来。孩子们立刻把老人送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经诊断:轻度中风,脑血管阻塞后,压迫神经,造成局部失忆。住院治疗两周病情稳定后老人出了院。老人回到家后,子女们感觉老人好像“完全换了一个人”,一向豪爽大方、通情达理的她突然变得小气、斤斤计较了:一会儿嫌阳台的花挡了她的视线,一会儿嫌家里的卫生死角没打扫干净,一会儿又嫌饭菜不合胃口,“扭计(闹情绪)”吐出来不吃……一个曾经里里外外一把手的一家之主,就这样一夜间变成一个需要全家人宠爱、娇惯的老顽童,众子女一时难以接受,但角色的转换又那么突然又自然。这边岳母“童真未泯”,那边岳父做完手术于4月5日出院。殊料,4月11日,陈先生的岳父突然出现右手右脚不灵活,送到广东省人民医院救治,经诊断:又是“中风”!截至目前,老人仍在住院治疗。陈先生一家为照顾两位中风老人忙得团团转,疲惫不堪。
记者观察
记者走访一些医院,留意到中风病人中除了老人外,还有不少“年轻的面孔”。记者遇到的最年轻的中风患者,是位年仅39岁的男性,一位私营企业负责人。医生说,有些生活习惯不好的中青年人,血管的健康状况还不如六七十岁的老人,“中风”病发也就不奇怪了。原来除了年龄外,中风也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由于大量摄入大鱼大肉等高胆固醇食品,加上喝酒、吸烟、运动少等致使血脂升高,进而导致动脉血管硬化、狭窄甚至被堵塞,引发“脑梗死”。精神压力大、工作繁忙、睡眠不足、社交活动过多等等,都容易导致血压波动而发生脑出血,即广州人俗称的“爆血管”(中风)。
医生点评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彭彪医生介绍,老年人的脑血管很“脆”缺乏弹性,血液流速慢,多粘稠,春季气温的骤变容易引起血压的变化诱发中风。如果出现脑血管破裂,就是出血性中风(俗称的“脑溢血”);如果脑血管出现血栓阻塞就是缺血性中风(俗称“脑梗死”)。天气不好,若加之情绪的波动,则更容易诱发老人中风,像陈先生岳父岳母就属于这种情况,两位老人看到对方生病,一着急自己又分别中了风。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中风的致死率已大大降低,但80%的患者会由于脑神经受到压迫,留下不同程度后遗症,如肢体瘫痪、失语、口眼歪斜、吞咽困难、思维迟钝、联想困难、记忆减退、烦躁抑郁等。有研究还认为,中风可诱发或加重老年痴呆症。医生分析,陈先生的岳母可能是这种情况,也可能是中风后,左脑控制语言、思维的神经受到压迫。中风后遗症的严重程度与中风救治是否及时有密切关系。彭彪医生提示,在春季,老人要密切留神中风发生的“信号”:如看物体有重影,单侧肢体无力或笨拙、麻木,讲话不利索、含糊不清,语言理解力差,以及记忆力丧失、头晕、走路不平衡、面部麻痹等。
昨日温差高达12.6℃
广州昨日早晨最低气温降到11.2℃,随着太阳光的热情普照,气温迅速上升,午后更录得最高气温23.8℃,日温差高达12.6℃!(Robby/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