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扩招的“七年之痒”
由于银行、学校各自的利益冲突,助学贷款的推进遇到障碍,大量贫困生未能获得贷款。而获得助学贷款的贫困生毕竟是少数,且贷款仅够交学费,生活费还需要靠勤工助学,但竞争激烈。
扩招虽然使读大学的机会增加,但因扩招而来的高收费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门槛。
针对助学贷款中存在的贷款难、手续繁琐等问题,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说,2005年广东省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加大资助资金投入,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
2005学年,广东公办高校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新生共14047人,占普通高校本科院校新生注册人数的9.8%。全省高校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入学。
2005年4月,根据《财政部关于追加2004年国家助学奖学金预算的通知》,我省向全省69所高校的2.58万学生发放了2713.94万元的助学奖学金。
2005年11月,又向全省71所高校发放了2005年国家助学奖学金,受益学生2.35万人,金额3818.05万元
,其中,国家助学奖学金受益学生0.12万人,获奖金额473.2万元,国家助学金2.23万人,获奖金额3344.85万元。两次的助学奖学金总额6532万元,受益学生近5万人。
2005年11月30日,全省共有46所高校尚未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其中,10所高校已与银行签订了银校合作协议,但尚未与学生签订合同,发放贷款;9所高校是新纳入高校,目前正在与银行洽谈之中;其余均尚未与银行签订银校合作协议。
部分学校不重视与银行合作
目前,这些尚未签订银校合作协议的学校中,除了一些确有客观原因外,学校本身也存在认识不到位、组织不到位、措施不到位的问题。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学校的领导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以及运作机制不甚了解,甚至与其他贷款混为一谈;个别学校的同志,对经办银行是“除了助学贷款,其他一切免谈”,以一种极不恰当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一些学校以前找不到经办银行,现在指定了经办银行,又强调学校的主要业务不在这个银行,等等。我看主要就是认识不到位,没有把解决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畏难情绪严重。面对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困难,为什么一些学校解决得好,而一些学校就不能解决呢?
三大问题影响贫困生资助
此外,一些学校还存在以下问题影响了贫困生的资助工作:
一是不按教育部、财政部的要求,从学费总收入中足额提取10%作为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经费。
二是虽然按教育部、财政部要求提取了学生资助经费,但不及时运用,大量结存在账上。一方面大批困难学生急需资助,另一方面大量资金积存。
三是运用不合理、不科学。目前的资助措施有“奖、贷、补、减”,一些学校在各项措施之间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协调分配,更多的倾向于奖励,“助、补、减”方面的资金较少。
后勤社会化致勤工助学岗位锐减
目前,广东大部分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勤工助学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方式。但是,同时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多是劳务性,不仅岗位少,而且知识含量也少,一些学生并没有把勤工助学看作是一项光荣而自豪的工作,而是出于生活压力才做。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一些学校还把保安、保洁等工作承包给社会的专业公司,可提供的岗位又在减少;有些岗位又存在与其他部门争利益的问题等等。对于校外丰富的勤工助学岗位,又担心学生安全和有可能的劳资纠纷问题,而且认为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开拓成本高、风险大,很多学校对此不够积极,很有顾虑。
广东工行:
学校不愿分割业务给贷款行
目前,高校有98家符合贷款要求,我们已与67家签订了协议,即还有31家没有签订协议,其中有十多家没有助学贷款要求,还有十多家是和我们谈不拢。谈不拢的基本都是广州以外的院校。
我们感到双方合作的不顺利,问题在于:
1.对国家助学贷款理解有偏差。这些学校认为,既然是国家助学贷款,你银行就应该无条件执行,没有考虑到我们是商业银行,要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2.一些高校和其他银行合作的时间很长,有排他性,我们要求分割一部分少量的业务作为回报,他们拒绝。我们认为,应该以更开放一些的思路看待这个问题。
学校:
银行助贷要提条件
位于广州天河区某高校的主要领导指出,学校不是商业机构,没有商业利益。现在学生交学费,分担的教育成本过高,是我们的政策的问题。现在让学校承担贷款的奉献补偿金,那学校找谁去补偿?
国家助学贷款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我们培养人是为国家服务的,全社会受益。所以,应该全社会支持,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商业利益。
银行要贷款提出很多条件。你们看看现在还是有不少学生贷不上款,能贷上的不到贫困学生的三分之一。
中山大学的一位负责人认为,中大早在2000年就与某银行签订了为期8年的“校园卡”业务,这项业务目前无法中止。如果中止合约就涉嫌“违约”,但现在又要求学校与其他银行建立全面业务合作关系,学校就很为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