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大众接触科学
4月5日至16日是苏格兰爱丁堡的“国际科学节”。介绍这个节日的小册子上赫然印着“一切不可能都从4月5日开始”。节日的内容五花八门,从克隆技术到气候变化,从太空旅游到清洁能源,应有尽有。 各项活动的主讲也绝非等闲之辈,包括参与克隆多莉羊的威尔默特教授等都在科学节里向人们介绍科技的魅力。尤为可贵的是,很多活动以孩子为对象,神秘的动植物世界、地球之外的太空,这些内容都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
伦敦的科学博物馆也是人们接触科学的一个主要场所,这里不但展示着世界各个重要发展阶段的科技成就,也展出最新、与普通人联系最紧密的科技成果。博物馆不久前举办了一个主题为手机回收的展览,展览告诉人们:一般的手机设计使用年限为10年,但现在几乎平均18个月就更新换代了。在全球手机使用量今年将突破20亿部的情况下,废手机带来了巨大的浪费和环境问题。看了这些展览,人们更能领悟博物馆墙上的一句话:我们的历史从我们发明制造和使用的东西中体现出来。
在英国,许多大的科研机构也对公众开放。英国原子能委员会的古拉姆科学中心正开展着欧洲核聚变研究项目。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每天都有一些机构和团组向他们递交参观申请,他们则视情况安排人们参观。这样做,不但可以让公众了解当今世界的尖端技术,还可以唤起年轻人对科技的兴趣,吸引他们走进科技领域,缓解英国工程技术人员不断减少的状况。
力促成果变为产品
科技成果商业化在英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苏格兰,政府在某些专门委员会的支持下,形成了帮助知识转化的合作计划。企业通过申请,交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选择某个大学或研究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关系确定后,大学、科研机构选派专人到企业工作,负责某一个项目的运营,而政府也要为此进行一定比例的投资。英国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就“以身作则”,形成了科研成果商业化的渠道:开端是大学或科研院所,中间经过了形成商业意向、论证、技术支持、吸收联合投资等多个复杂的环节,终端是商业化。爱丁堡大学、罗斯林研究所等院校的一些科研成果就通过这个渠道转化成了人们熟悉的生物制品。
帝国理工学院的吉宾斯博士是英国碳埋存联盟的主管,他一生的梦想是让后代能看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降低。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身边有专职的中方融资人员,任务就是劝说中方未来的燃煤发电站采用他们的技术。同样供职于该学院地球科学与机械系的尼吉尔·布兰顿教授的另一个身份是塞雷斯动力有限公司的首席技术官。身兼二职的布兰顿研究的课题是氢能源利用,他给记者讲解正在研发的新设备,让人搞不清他是教授还是公司代表,但他的研究成果和产品,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重视中国合作伙伴
不论是在苏格兰还是在英格兰,人们对中国满怀热情。苏格兰首席副部长尼科·斯蒂芬对记者说,苏格兰非常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双方在能源、教育、生命科学、金融、旅游等领域有着众多的合作机遇。他举例说,自英国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之后,很多中国游客也开始迷恋苏格兰清幽的乡村格调和历史悠久的威士忌。
苏格兰的龙比亚大学,2005年底已经与中国14所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全校1/10的学生来自中国。学校国际办公室主任彼德介绍说,龙比亚大学是苏格兰第一家在北京设立办事处的大学,办事处的作用是要巩固与中国在科教领域的“战略伙伴关系”。
阿普莱顿实验室空间科学与技术主任理查德·霍达伟告诉记者,在空间技术领域,英中两国的合作正不断加深,英中太空技术工作站在3月初已经建立,4月联合委员会将开始运作。两国在人员、技术转让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同样,在萨雷卫星技术中心、英国原子能委员会的古拉姆科学中心,记者都能看到中国科学家的身影,他们有的是访问学者,有的已经成为所在机构的骨干,不论身份怎样,他们已经成为中英科技合作的纽带,对两国科技的交流与往来必将起到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