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晓静 实习生 方瑶
肖家运:开县郭家镇人,渝洲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重庆在沪企业协会副会长。他18岁当生产队长,22岁到上海打工,公司资产目前已上亿元,带领上万农民工参与上海建设。 他在上海第一个建起“民工小区”,受到政府表扬并推广;他在公司安排专人调查农民工的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他想为家乡的农民工建一个培训中心,让更多的乡亲们先学技能再挣大钱。
在肖家运的老家开县郭家镇,仁义、直爽、勤奋,是乡亲们对他的评价。
在上海,肖家运是很有名气的渝商、重庆在沪企业协会副会长。
日前,记者几经周折见到刚下飞机的肖家运,他此次回重庆的目的是投资。
从40元到100万元
上世纪80年代初期,18岁的肖家运中学毕业回了乡,成为文化水平最高的“秀才”。乡亲们毫不犹豫推举这个“细娃”担任生产队长。
“家乡太落后了,我这个生产队长,如何才能不辜负乡亲?”集资修路、凑钱牵电……肖家运承诺的每件事情都兑了现,“但是每件事情都做得艰难”。
1986年,22岁的肖家运跟随打工热潮来到上海。“剩下的钱只有40元,只能借住在老乡的工地上。”此后肖家运换过几份工作,工资最高时每月600元。
转眼就是上世纪90年代,浦东新区大建设,大量旧城需要拆迁。肖家运看到了机会。他回到开县老家,组织100多名乡亲来上海拆房。
1997年,肖家运靠拆房子挣了100多万元,跟随他的农民工个个鼓足了腰包回家过年。“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候,那种高兴劲呀———就是天天想唱歌。”
从包工头到企业家
1998年,掘得第一桶金的肖家运果断收购一家亏损的建筑公司,更名为渝洲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没想到,收购后做的第一个工程就亏了。“问题出在合同上。工程是朋友介绍的,我也没对条款仔细研究。”
从那以后,肖家运在上海几所高校,从建筑、规划,到法律、经济,实实在在地充电,考过了好几个高级证书,进入了国家人事部的人才库。
学习使人进步。“此后我再也没有做过亏损业务。”肖家运得出结论:搞建筑绝非就是看图造房那么简单,技术含量决定产品价格。
随着一些烂尾楼的出现,肖家运看到新的巨大商机。他出手收购的第一栋烂尾楼只有4000多平方米。“经过改造后转让,公司进账2000多万元!”两年时间,肖家运就完成了三级跳,成为上海的开发商,在上海的开发面积已经超过30万平方米。修安置房、建世博园……公司参与了大量重大项目建设。
如今,渝洲实业有6家分公司,资产上亿元,在册员工2000多人,而跟随各分公司的施工队,还有上万人。“一个农民工一年能积攒1万余元寄回家。”
多年转战上海,肖家运近年开始投资重庆,目前有两个项目正在实施中。
让更多乡亲过得好一点
肖家运的成功,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民工的关怀。他在上海创造了几个第一,被当地政府称赞为“管理民工的创新”。
去年,渝洲实业租了一片地为民工建房,让他们把妻儿接来上海。这是上海的第一个“民工小区”,受到政府表扬并推广。“很多民工有家有室,如果常年不能和妻儿团聚,安全生产就会出问题,他们在这里有个小家了,工作起来就安心。”
农民工还有哪些困难?肖家运担心自己想不周到,就在公司里安排了专职人员负责调查,为他们排忧解难———这在上海也是前所未有的。公司上个月帮4个民工的孩子交了学费。“如果家里有生病的老人,再有上学的孩子,钱就会紧张。读书要紧,下一代一定要有知识,否则就不能摆脱贫穷。”
肖家运还有一个梦想:为家乡的农民工建一个培训中心,请教师教他们技能,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岗位。他认为,所谓的“民工荒”,其实不是缺人,而是缺有技术的人。国家发改委一份报告说,现在东部沿海还缺2000万技术工人。而家乡每年有几十万民工出门,如果他们都通过培训和学习,走出去才不会盲目,收入也会更高。“如果这个心愿实现了,家乡出现大批百万富翁,我又会高兴得天天想唱歌。”
来源: 华龙网 2006-04-18 0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