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今日“老莫”
4月的第二场冷空气刚刚过去,北京的天气又变得暖和起来。绕过北京展览馆前的广场,北京动物园东侧的那条马路格外清静、闲适。顺着栅栏走上约两分钟,莫斯科餐厅就出现在眼前。
装饰体现正宗俄罗斯特色
正门入口处,“莫斯科餐厅”几个字的两边各书着“1954”。那自然是餐厅落成的时间。阳光斜照着屋顶上苏联共产党党旗图案的雕塑,在路边的草坪上留下模糊的轮廓。
莫斯科餐厅的副总经理周磊引我们进门。谈起“老莫”的风风雨雨,周磊显然是权威的。他在这里工作了23年,从服务生做起,用他自己的话说“把青春献给了莫斯科餐厅”。
最早,莫斯科餐厅是北京展览馆的一部分。它由苏联专家设计,于1954年建成开业。“文革”期间,“老莫”一度改称“北京展览馆餐厅”。1984年餐厅恢复经营西餐,2000年重新装修后对外营业至今。
“老莫”体现的绝对是俄罗斯特色。不仅建筑风格是俄式的,室内装饰也是俄式的。大厅墨色的柱子上雕刻着各色动植物花纹,天花板上装饰的雪花图案让人联想到俄罗斯北方多雪的冬天。前方墙壁的两侧,持枪的猎人和小鹿雕塑则使人联想起南俄大草原的狩猎生活。连天花板上的吊灯,都是苏联时期购进的正宗俄式灯具。
餐厅绘画全由工作人员临摹
品尝俄式大餐,俄罗斯的绘画和音乐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老莫”,耳畔响起的如果不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红莓花儿开》,就一定是柴科夫斯基的《船歌六月》或者《悲怆》。
大宴会厅前方的墙壁上,正中央是俄国著名画家列维坦的《深渊旁》。这位生命如流星一样短暂璀璨的画家,却用画笔描述了一个永恒的俄罗斯的古老民间传说。
悬挂在门厅的还有他的另一幅作品《金色的秋天》——一首以鲜见的绚丽色彩唱出的秋的颂歌。而他的一幅描述春天的《三月》则悬挂在圣彼得堡厅。一春一秋,相得益彰。当然,能够有资格挂在“老莫”的,还有其他著名的俄国画家的作品,比如库茵芝的《白桦林》。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令人难忘的作品,都出自北京展览馆工作人员之手。虽然不如原作珍贵,却体现出中国人对俄罗斯文化的情有独钟。
周磊介绍说,这些作品临摹于1991年,经过反复挑选,“其中一位临摹者对列维坦格外欣赏,也临摹得最到位,所以列维坦的就多选了几幅。”
见证一段复杂而丰富的历史
将近中午,50名身着“布拉吉”的姑娘已在静候客人们的到来。“平时每天大约有600到700位客人。”周磊说,“每逢圣诞节等重大节日,客人就更多了。到这种时候,我们只好让客人排队取号。”
今年3月21日,俄罗斯文化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开幕后,“老莫”的客人明显增多。在俄罗斯文化年活动中,“老莫”显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位置。它为此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包括举行俄罗斯歌舞表演、邀请俄罗斯本土厨师来餐厅掌勺、引入新型俄罗斯餐饮文化等。
有人说,莫斯科餐厅见证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历史时期,尤其是从它开业之初到中国改革开放蹒跚起步的那段复杂而又丰富的历史。
随手翻开餐厅里摆放的《莫斯科餐厅有奖征文选编》,里面讲述的是一代代中国人在“老莫”发生的故事:恋人相识、结婚纪念、儿女周岁、父母寿诞、同学欢聚……蓦然回首,历久弥新,“老莫”情结跃然纸上。
今天,这里仍然吸引着无数年轻人好奇的眼睛。“老莫”固然是俄罗斯文化的象征,但谁又能说,它不是我们文化中一段独特的内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