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本报联合成都市房管局信息中心、成都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开展的2006年度“社会分层与商品房消费”大型市调基本结束,一份充分反映成都楼市购房行为特征及利益追求的市调报告即将公开之际,成都市场研究有限公司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近日,本报记者就读者关心的诸多问题,专访了成都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统计师欧阳晓明。
成都商报:不久前,北京地产大佬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以一系列“出位”言论--“我只为富人盖房子”、“穷人富人分区论”等,一次次引发了行业内和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与评论,也引出了一个“房子和身份”之间是否有一定关系的讨论。在和本报联合发起这次市调前,公司以前做过类似的市场调研吗?
欧阳晓明:任志强的观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从任代表的利益集团来说,这的确是绝大多数地产商盖房子的商业意义。而从一个和谐社会的角度看,盖房子不能仅仅考虑富人阶层。在过去的几年中,公司每年为数家开发商提供前期市调的第一手资料研究,接触到了多个社会阶层的购房者。“社会分层在房产消费领域的表现就是客户的进一步细分。”为了帮助开发商做好产品定位,我们对购房者进行了目标客户细分,以便于提供市场上适销对路的住宅产品。
通过多个市调,我们逐渐发现,由不同职业、收入、年龄构成的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就我个人的感觉,成都人住房已经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指标。很多人也从房子的大小,房子的区位,来判断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如果这个结论能够成立,通过调查能够发现当前购房者中的“身份化消费”趋势,但是成都楼市是不是已经进入“身份化消费”时代,在研究结果出来之前,还不能下定论。
成都商报:目前,在住宅市场上有多层、电梯公寓及花园洋房和别墅的产品划分。有读者想知道,这样一些住宅形态究竟是哪些人在购买?
欧阳晓明:例如购买别墅的这类高端消费人群,调查显示一般是财富阶层。他们多为公司的领导、大型企业和三资企业的高管级人物,购买的住宅产品也多为安享型住宅。而花园洋房和多层这类低密度建筑,又多为年轻的企业白领所喜爱,这或多或少说明了居住圈子是这一类人身份的认同,也是体现自身事业上升的一个表现。这类群体的相似之处,体现在均是知识型人才,其社会职业和角色阶层较高,收入水平大体接近。而一般企业职员,其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水平,和买房总价是呈正比的。
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得到的数据也说明了这样的消费分层结构。买中高档楼盘的家庭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其购房单价多为4000元/平方米以上,面积一般在130平方米以上;中档楼盘的家庭年收入在11.3万元左右,其购房单价多为3000~4000元/平方米,面积一般在110平方米左右;中档偏下楼盘的家庭年收入在8~9万元,其购房单价多为3000元/平方米左右,面积一般在93平方米左右。以上数据其实已蕴涵了许多信息。每个楼盘都有自己的目标客户群,这本身是体现市场规律和开发规律以及品牌和品质差异,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达和成熟的表现。
成都商报:是否购房消费和其他消费行为一样,其身份化的体现与产品消费是不可分开来看的?这次调研的社会意义有哪些?
欧阳晓明:“身份化消费”与品质有直接关系。如果开发商有实力和品牌知名度,其开发的产品品质佳,入住业主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相似,物管服务优良,社区的配套齐备等等细节,均体现出这一关系。选择一种房子,也可以说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我们想通过调研说明成都房地产市场已经走到了哪个阶段?房子和身份的关系是否存在?而这一系列问题让真正的民意和事实来回答。
我们这次从1.2万个家庭中筛选出2005年在成都市六城区购买了商品住宅的家庭作为样本,样本量达到1000个。通过调查力图反映他们的购房行为特征及利益追求,即研究不同社会阶层的购房者怎样根据楼盘的区位、价格、品质、开发商品牌等社会经济标准选择不同居住社区,体现自我提升与社会地位身份,以率先揭示居住文化等身份符号的社会分层。并希望借此来为今后购房者提供选择帮助,为房地产开发商深入细分目标市场提供指导,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提供参考。本报记者 雷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