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股权分置改革暂停了一年之久的上市公司再融资将在“五·一”之后启动。长久以来,一些市场分析人士习惯于将再融资看作重大利空消息,在扩容的恐惧下,大盘也几度闻“再融资”下跌。但随着再融资管理办法的修订,新的定价基础以及市场环境的确立,投资者需要重新审视扩容恐惧的理由,以及再融资开闸对于股票投资的意义。
扩容忧虑者往往认为,市场的资金是有限的,如果再融资或者发新股,在供需原则下,将会造成现有股票价格的下跌。
不过市场的资金供求并非静止不动。除了大量在排队的QFII之外,大量的居民储蓄、快速增长的企业存款,以及其他市场的“热钱”正在寻找着投资的机会。持有大量现金的保险公司以及社保基金担忧的是内地市场找不到足够多可投资的好公司,而急切地寻求海外市场。
市场不是缺钱而是缺好股票。中国股市长期以来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IPO中签率多数在1%以下。有统计表明,长期囤积于市场的炒新资金高达三四千亿元,若中签率从1%以下提升到10%,一天同时发行三四十个中石化绰绰有余。
在价值投资的原则下,投资者按照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来判断股票是否具有可投资性。而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可以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增加资本充足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对于企业内在价值以及长期发展都将是有利的事情。若再融资一拖再拖,对企业而言很可能错失发展机遇,企业发展卡壳于资金瓶颈。
为何市场会频频闻“再融资”色变?投资者之所以产生“再融资恐惧”的原因,主要还是对于上市公司诚信以及业绩的忧虑。过去一些上市公司造假案频频发生,某些上市公司为“圈钱”目的将再融资项目描绘得天花乱坠,蒙骗审批机构和投资者。结果拿到钱后便推说市场形势发生变化,暂缓投资或改变投资方向而立即变脸。也有些上市公司考虑到再融资的门槛较高,只要达到融资条件,申请融资的额度几倍于实际所需数量。从而出现屡见不鲜的募集资金被“挪用”和“闲置”的现象,以及至今还有数百亿资金被大股东占用未归还的问题。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股东的利益基础趋于一致,以价格信号为导向的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将逐步发挥作用。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新公布的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针对过去容易发生问题的方面入手,在提高融资效率同时强化了市场约束机制,对发行人独立性、募集资金管理、股东分红派息等均作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使上述“圈钱”、“造假”现象产生的根源有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无可置疑,理顺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是对证券市场功能的修复和肯定,恢复再融资既是恢复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也是市场发展的根本途径。
随着监管的日益完善,在价值投资理念逐渐代替早期以内幕消息炒作为主的投机后,对于投资者而言,理性分辨再融资的利弊,也是保证其作出正确投资判断的重要前提。毕竟,股票是否具有可投资性,按照内在价值判断比按照资金供需原则判断更具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