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4日,印江自治县天堂镇凉风村老党员潘再礼病故了,乡亲们将他葬在公路坎上,满足了他临终前的心愿:我总算在死前看到村里通路了,死后要葬在公路旁。两个多月后,凉风村党支部书记吴绍权提起此事,感慨说:是县里开展的“回报故土,反哺家乡”活动满足了潘再礼老人的愿望。 去年底,印江自治县决策层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时,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展开讨论,认识到,必须整合资源,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多种举措,推进新农村建设。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干部职工中展开“回报故土,反哺家乡”活动,县四大班子率先垂范,其中印江籍同志到家乡帮扶,非印江籍同志则下到其它村帮扶,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到其家乡所在村指导先进性教育活动,并号召所有干部职工平时也要“常回家看看,办一件实事”。
“党培育我,家乡生我养我,我永远报答不完”
今年大年初二一早,县人大机关党员干部陈启豪就乘拜年之机,找到了家乡峨岭镇甲山村几名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商量在全村开展“除陋习,讲卫生”等活动。一连几天,他们分赴各村民组召开群众会发动,之后陈启豪又协调来6000元资金,组织村民将村里一条500米长的臭水沟进行了整治。“谁不说家乡好,谁又不想家乡好呢?”县委组织部干部杨文如是说。今年春节前夕他回到老家天堂镇凉风村,拿出1000元钱让42名村干部和群众到外地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在村两委和指导组的发动和有关部门的资助下,村民们自筹修路资金16000元投工5200多个,苦战一冬春,建成通组公路5公里,使5个组110户告别了肩挑背驮的历史。年逾七旬的党员干部田维清回到家乡缠溪镇曾家村,发动群众修建小水窖、小水池、修通村公路、改造村学校,并利用自己的农村工作经验,对村干部搞好传帮带,推进民主管理,调解民事纠纷。乡亲们要送匾感谢他,他制止说:“我只是办了共产党员该办的事,党教育我,家乡生我养我,我永远报答不完”。已年过花甲、入党33年的县直机关干部何修廉、严守关,回到老家新寨乡大云村,每人捐资2000多元,带领村民修建联户路,还为村民编写花灯词、金钱杆词,协助村两委将该村建成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公路通了,日子好了,干部群众的距离缩短了”
该县17个乡镇着眼培养锻炼新人,派出224名青年干部回到家乡任村党支书等职。中坝乡派出18名干部回乡任村干,共为所在村办实事132件。新寨乡年轻女干部左瑶瑶被派往家乡大云村任团支部书记,她与乡亲们打成一片,学着做群众工作,使许多叔叔婶婶解开思想疙瘩,自觉集资投劳,修建通寨联户路1.9公里。她还主动担任村业余文艺队导演和演员,将全村文化生活搞得有声有色。印江公路建设历史欠账很多。修路,成了回乡干部的头等大事。“回乡来到打杵坳,没有公路脸发烧”。去年底,县林业局党员干部梁志斌回到缠溪镇打杵坳村,协助村两委发动乡亲集资3000多元、投工5000多个修路,自己没日没夜地干,白天挑沙抬水泥,晚上协调占地等问题,率领大伙苦干两个月,修成进村公路8公里,全村人大受其益。今春运送烤烟肥和煤炭,每户平均比去年节省2080元。村民梁庆明在历数梁志斌办的桩桩实事后说:“现在公路变长了,日子好过了干群距离变短了。”在回乡干部的影响和带领下,许多乡、村干部纷纷转变作风,上门服务,为民解忧,群众把这种变化形象地称为“政府搬到了家门口”。县财政局青年干部唐飞,回到户籍所在地竞选当上缠溪村主任,他团结全体村干,办群众最高兴的事,带领乡亲修村组公路10公里,完善养护长效机制,又强化集镇管理,使经商个体户由130户增加到182户,户均利润上升10%。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家乡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无论我们走向哪里,高寨都是我们永远的牵挂。家乡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希望你为家乡教育出一份力”。这段话出自今年2月高寨村教育基金会发往外地的《告同乡书》。发起人是合水乡高寨村在县乡工作的5名干部,其中有四名党员。到3月底,该村教育基金会已收到捐款3.56万元。在回报故土活动中,县教育系统要求每一名党员“帮扶一名贫困农村党员,支助一名贫困学生,给家乡办一件实事”,并开展“为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全县师生积极响应,仅三月份便捐款44480元。印江民族中学党员教师罗会宁说:“过去回家只是看望父母,现在回家更多的是看望乡亲,和他们把酒话桑麻,共商家乡发展大计。”县二中教师张延波妻子无工作,小孩读大学,却在从教26年间扶助家乡学子上百人。目前,全县已建起乡、村两级教育基金会34个,上千名学子得到帮助。据统计,去年以来,县、乡两级党政机关已派出2100多名干部,其中302名在职副科以上干部,回到原籍与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协助所在村工作,普遍做到了“四个一”,即制定一套发展计划、找准一条致富路子、做好一个基建项目、帮扶一户贫困农户,共为桑梓办好事2300多件。机关干部报效家乡的拳拳之心,感染了社会各界,人们争相为家乡建设出力。到4月中旬,该县农村共筹资5000多万元,投工1000多万个工日,用于通路通水通电和科技兴农,已建成沼气池1200余口,建成乡村公路135条572公里,新修水利300多处,新增灌面4880亩,改厕改圈改灶6000多户。 作者:顾宗富梁跃军陈大鹏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