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十五”期间,我市以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农村重点项目建设,并千方百计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累计争取国家拨款4.9亿元,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小城镇集聚辐射能力,加大了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的保护力度,全面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 200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8.5%。
据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十五”期间,我市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重点实施了大沽河、墨水河综合治理以及水库除险加固、人畜饮水、节水灌溉、新一代天气雷达、水文测报等防洪减灾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全市初步形成了排、灌、蓄、引、控、预报为一体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其中大沽河通过增加拦河坝、堤防加固等措施,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供水能力达到20万立方米/天。大中型水库通过除险加固工程,不仅消除了水库的不安全隐患,而且大幅度提高了水库的蓄水和城市供水能力。由于加大了天气预报、水文测报系统的建设力度,全市天气预报和水文测报准确率大幅提高。
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市以农业示范和科技带动为切入点,不断加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良种引育中心、水产种苗基地、现代农业示范等项目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良种覆盖率,加大农业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力度,使我市“十五”期间的种植、畜牧、水产业主要产品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80%、90%,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了农产品的品种品质,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提高了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围绕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目标,我市在新农村建设中,着重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重点实施了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和16个重点小城镇建设项目,加强了区市驻地和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重点小城镇向工业主导型、市场带动型、交通枢纽型、综合发展型等方向发展,使人口、资金、生产要素、特色产业向重点小城镇集中,扩大了城镇规模、完善了城镇功能、增强了集聚能力,促使200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8.5%。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市特别重视保护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十五”期间着力实施了水土保持、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宜林四荒、通道林带、沿海防护林、农村沼气等重点项目,加大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推进了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目前,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1.37%,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3570平方公里。(本报记者刘芳滨)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