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仰峰按国际通行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越过此警戒线,将影响生活质量。而有调查显示,我国31.8%的房贷一族,月供占月收入的5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房奴”,他们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时间享受生活。 (4月17日《中国青年报》)消息一出来,就有不少批评的矛头直指政府部门,认为房价虚高,才导致“房奴”的窘境。
这样的指责不能说毫无道理,但细分析,又觉得有失严谨。房价虚高,尤其一些大城市房价飙升让人心惊肉跳,这是事实,也确实与政府部门调控不到位不无关系。但是,房价虚高以及由此产生的沉重负担,全国民众都在为此买单,它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群体———谁有充足证据表明,三成房贷者成为“房奴”,全是政府部门调控不力造的孽,而与他们自身消费不够理性毫无关系?
换个角度看,房贷者中,近七成的人每月同样需要还贷,可他们为什么没有因为“还款负担太重”而沦为“房奴”?这些人可以做到按时还贷,生活质量也没出现大的滑坡,说明他们的消费更有规划性,懂得如何量力而行,规避风险。
在中国青年报这篇报道中,我更关注这段叙述———“2005年初,北京市建委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商品住宅购房对象正趋于年轻化,20~30岁群体是主力。”虽然我无法在“31.8%的‘房奴’”与北京市建委所指的“年轻购房主力”之间完全画上等号,但我觉得这是一把包含关键信息的钥匙,有助于我们解开“房奴”的一些成因。
20岁到30岁,正是一个人踏入社会、开始创业的阶段,在正常情况下,这个时期不可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住房消费上,理智的做法是先租房住着或买较便宜的二手房作为过渡;如果硬要一步到位,在居大不易的北京,其代价只能是掏空父母多年来的积蓄,然后搭上生活质量的急剧下降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忧心忡忡。
大量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沦为“房奴”,是个警醒,说明我们的住房消费观念与行为出现了偏差。可以说,不切实际的超前消费,正是相当一部分年轻房贷者成为房子奴隶的直接原因。
崇尚勤俭节约与谨慎消费的国人,在经过房地产商与银行等多年来的鼓动后,也学会了“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其中年轻人无疑身先士卒。我觉得,“房奴”的出现是最好的教训,社会不能再一味怂恿超前消费了,应该同时倡导量体裁衣式的消费观,引入“生活规划师”的概念,对消费什么、怎么消费以及消费可能的影响,作出合乎实际的判断与筹划。
我们一向反对地方政府好大喜功地搞“面子工程”,因为它将引发一系列的恶性效应;我觉得,在市场经济下,百姓同样也要反对“面子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