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80年6月23日,新华社向全国发布消息:“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的考察中失踪,已经第7天没有音讯了。”消息犹如一声惊雷,迅速在国内外引起震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组织飞机营救。当地驻军在方圆数百里的沙漠中展开“梳头式”搜寻。26年后,2006年4月13日,新华社再次发布消息:罗布泊发现干尸疑为彭加木。消息再次轰动全国。这具干尸是如何发现的?将如何确认是彭加木遗体?14日晚,记者拨通了彭加木生前的科研伙伴、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夏训诚的电话,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26年前那次和这次科考的情况。
26年前 彭加木率队出征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出生在广东番禺一个商人家庭。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五,父亲希望阖家和睦,为他取名“家睦”。23岁时他中央大学毕业。解放后担任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1956年调到新疆,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进疆后,他安装了中国第一台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用这台显微镜找到400多种动植物病毒,填补了我国在这一科学领域的空白。他撰写的40多篇论文,在国际科研界产生很大影响,从而使他成为世界上知名度较高的学者。
1980年5月上旬,彭加木奉命率领一支由地理、化学、气象、土壤、沙漠和考古人员组成的考察队,由北向南纵贯整个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
5月9日,彭加木考察罗布泊腹地的愿望实现了。他和考察队员乘3辆汽车,艰难行进在大漠中。6月2日,科考队饮用水基本用尽。彭加木的心情焦虑。他一边探路考察,一边寻找水源。一天下午,彭加木忽然发现了一片小草,高兴得老远就向大家呼喊:“你们快来看,发现了绿色植物,我们有活路了!”不久,他们终于穿过了盐壳带,走出了“死亡之海”。
为“省钱” 彭加木找水失踪
6月11日,完成纵贯罗布泊任务的考察队在米兰农场小憩之后,即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然后取道敦煌去乌鲁木齐。经过昼息夜行,6月16日下午2时许,考察队来到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此时,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都几乎耗尽,按照考察计划,还有400公里路程。
他们当天下午就地找水,没找到。晚上,他们开会决定,向当地驻军发电求援。彭加木起草电报稿:“我们缺水和油,请求紧急支援油、水各500公斤。”
17日上午9时,部队回电同意援助物资,并要求提供营地坐标。考察队员们悬着的心落了地。彭加木还在外面徘徊着。他考虑到直升机运送一次物资要花上万元,一公斤水要二三十元,且数量有限,国家付出的代价太大,最好能自己就地解决用水问题,若找到水源,还能为以后的考察提供便利条件。根据地名所示和他的判断,这地方应该是有水的。
下午1时,司机王万轩到车里取衣服时,在一本地图册里发现一张纸条,看后大吃一惊:“我往东去找水井。彭。6月17日10时30。”夏训诚说:“彭加木离开营地时随身携带两台相机、一只水壶,穿着一双翻毛皮鞋。”
彭加木冒着50℃的高温单人找水,这在沙漠里是极其危险的。队员们赶忙分头寻找。天黑了,还没找到彭加木,他们就在沙丘上点起篝火,想让彭老看到火光后辨明方向回来;3辆汽车向不同方向打开车灯,6条灯柱一直为他照着回来的道路;每隔1小时,一颗信号弹就飞向夜空,告诉彭加木宿营地的方向。整整一夜,考察队员们仍不见彭加木回来。
18日中午,地表温度达64℃。一架由乌鲁木齐方向飞来的直升机降落在考察队的宿营地。部队送来了水和其他物资。直升机在库木库都克地区超低空飞行,反复寻找彭加木,依然不见踪影。
陆空大搜寻 也未见他的影踪
彭加木失踪后,中央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军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寻找措施。6月18日以来,新疆军区派出数十架次的直升飞机,围绕库木库都克中心,在东西长140公里、南北宽60公里的地带反复搜索。
6月20日,军民联合搜寻分队由西向东前往库木库都克方向寻找。
6月底7月初,搜寻进入高潮,地面上的人群和天上的飞机密切配合,几乎将出事点方圆数百里“梳头式”地搜找了个遍……可仍没有找到彭加木。夏训诚说,“当时,我们组织了多次寻找,只是在一个地区,找到了彭加木留下的上海产大白兔奶糖糖纸,再没有其他物品。而顺着留在沙漠中的脚印寻找,找到了脚印的尽头,也未见他的影踪。”后来新疆分院派出一支小分队,在原考察队宿营地,即彭加木遇难的地方,竖立了一个高1.05米、宽0.7米预先用水泥制成的永久性标志,上面写着:“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同志在此进行科学考察时不幸遇难。”
失踪之谜 可能因旧病复发昏倒
事后有人猜测,彭加木可能陷入了罗布泊的沼泽。但当年随他考察的队员说,库木库都克一带干旱缺水,罗布泊也全部干涸,飞机都能在湖中心降落,人根本不可能陷进去。
搜寻部队在敦煌一带曾发现地上有狼粪,有人据此推测,彭加木有可能被野兽伤害。当年参加过大搜寻的马培武少校说:“这绝不可能。彭加木失踪那一带只有骆驼、黄羊和野兔。”
还有人怀疑彭加木被敌特劫持或杀害。但在乘直升机搜寻中,仅发现一行单行的脚印,事后证实这脚印是彭加木的。权威部门否定了被劫持或杀害的说法。
据彭加木的队友和众多知情人判定,他在找水的过程中,因旧病复发体力不支昏倒,最后被大风卷起的流沙所埋没。因为进疆后彭加木曾患纵隔障恶性肿瘤,瘤长在心脏、气管和食道之间,有两个拳头那么大。后来彭加木在上海中山医院治疗时,医生在他的骨髓里检查出有“异常网状细胞”,证实他又患有网状细胞淋巴瘤。当时组织上弄来稀少的进口药物,保住了他的生命。但医生说,他的恶性肿瘤随时还可能复发。实际上在他考察罗布泊之前,就一直没断过药。进入罗布泊后,他明显感到“体力不支”、“身体不正常”,他曾自言自语地叹道:“恐怕老毛病又犯了!”并露出痛苦的神色。种种迹象表明,在找水出发前,他的恶性肿瘤已初步复发。
1981年10月新华社有关彭加木失踪原因的报道原文是:罗布泊洼地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荒漠无人。根据反复寻找的情况判定,彭加木在找水过程中,可能因体力不支,迷路昏倒,被狂风吹动的流沙淹没。
25年后 沙窝里意外发现干尸
2005年冬,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董治宝研究员在新疆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时,在一处偏僻的沙窝里意外发现一具男性干尸,旁边没有任何衣物或其他物品。而这具男尸的发现地距离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失踪地不足20公里。
“会不会是彭加木老师的遗体?”董治宝考察结束后将这一消息告知了夏训诚。听到此消息,夏训诚当即表示等到来年气候条件好一点的时候进入罗布泊,确认干尸是否为彭加木遗体。
23年前,彭加木失踪时,夏训诚是彭加木领导的科考队的副队长。“当时我们主要是根据彭加木的留言往东面的盐碱地和平地搜寻,并未向沙漠腹地进行搜索。考虑到当时沙漠的天气情况和彭加木的身体状况,我们推断他不会贸然进入沙漠腹地,因此在以其失踪地为圆心的50公里范围内进行搜寻,但一直未能找到其遗体。”这位国内目前进入罗布泊科考次数最多的沙漠研究专家说。
据发现,这具干尸位于彭加木失踪地的西南方向,且处于沙漠腹地。“彭加木失踪20多年来,我们也多次接到发现干尸或其他物品的线索,但很多发现地由于距离其失踪地太远,被我们否决了。不过此次发现的干尸,由于其身上和旁边没有任何衣物和物品,目前我们还很难确定是否是彭加木的遗体,但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干尸所在地与彭加木失踪的位置不太远,所以我们决定进去考察。”夏训诚说。
等待鉴定 DNA测定干尸身份
目前干尸身份扑朔迷离,但夏训诚还是抱着极大的希望。“我们将对发现的遗体进行采样,通过DNA测定,比对彭加木亲属的DNA信息,从而确认遗体的身份。”
此次干尸的发现,再度引发搜寻彭加木的热潮。
由于去年发现干尸时正值冬季,气候条件并不允许进行详细研究,因此科考队只能做好位置标记,撤离发现地,等春天气候条件允许时再次进入。董治宝说,去年科考队曾从干尸上取样,送有关科研机构进行DNA分析,但在取样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且后期保存不善,导致DNA鉴定失败。
2006年4月13日早晨,董治宝和中科院寒旱所其他研究员,进入库姆塔格沙漠进行科学考察,将干尸妥善移出,交敦煌市博物馆保存。中国科学院基因专家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专家近日将赶赴敦煌,同中科院寒旱所有关专家共同组成鉴定小组,对干尸进行取样分析,以鉴定是否为彭加木的遗体。
综合新华社、《扬子晚报》报道当年彭加木失踪的地方。
背景资料
世界旱极罗布泊
位于新疆东南的罗布泊曾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当年楼兰人在湖边筑起古城。业已干涸的罗布泊形如一只巨大的人耳,被称为世界“旱极”,对于揭示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下的干旱区环境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由于罗布泊极端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历史上许多探险者在那里殉难或失踪,最近的一位是1996年6月在罗布泊徒步探险中死亡的余纯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