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凯芙陶醉在“最上海的声音”中
10个“最上海的声音”诞生了。外滩黄浦江上海鸥的“口欧口欧”声、晚上居委会阿姨的摇铃声、下一班地铁进站的呼啸声……这个周五起,声音装置艺术展在徐汇艺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你可以站着、躺着,用你喜欢的方式,尽情聆听上海“城市交响曲”。
享“声音按摩”
今天上午,坐落于淮海路、复兴路交界处的徐汇艺术馆里,活跃着一群忙碌的上海人和一位英国艺术家的身影,这已是凯芙·马修斯第三次来上海了。第一次是去年12月,她专门在外滩、南京路及申城的许多社区、学校采风,在iPod里收集了许多原汁原味的“上海之声”。第二次是今年2月,她带着一个大胆创意来沪找音响和家具设计师,想订制一张“音乐床”。今天,她舒舒服服地躺在了自己的作品上,调试着音响效果。
记者看到,这张可睡6个人的大床很有创意:床沿上缀满了木雕的花朵,床单铺的是富有江南韵味的蓝印花布。“木雕图案是我亲手画的,花布也是我在上海街头遛达时意外发现的,它很有中国特色,据说以前很多上海女性都喜欢。”凯芙边说边用笔记本电脑调试着整张床的音响效果,“这张床的四周暗藏着12个密封的声音通道,12种声音按照声学规律能在床上形成混响,睡在上面就好像在接受声音按摩。”
面壁聆听“最上海声音”
这张床上究竟会放出什么声音?对此问题,凯芙却三缄其口。“来之后我才发现,真实的上海与想像中的上海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不论是建筑还是人们的言语、穿着,都很现代,很有亲和力。上海给我印象最深的声音在外滩,还有十字路口倒计时的‘嘀嗒’声,我会把各种上海的声音综合起来做成一首‘交响乐’,效果如何就等市民们脱下鞋子,自己睡上去听啦。”
不过,此次展览的另一大展项却已初露端倪。由沪上十多位专家评选出的10个“最上海的声音”已在东方宣教网(www.dfxj.gov.cn)上公布,其中包括曾打动了无数上海人的由孔佳创作的广告歌《喜欢上海的理由》,它们将同公众选出的5个声音一起被“安”在一堵巨大的“声音墙”上展示。此外,这15个声音还将被制作成CD,后天起免费向市民派发。
好的声音会讲“故事”
“好的声音会讲故事。”这是“都市发声”活动启动时,大赛评委之一、东方宣教中心专家朱慰慈说的话。朱慰慈曾任上广、东视的主任编辑,和声音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当记者问到评选过程中的感受时,她却为难地说:“有创意的好作品不多,60%的作品都是地铁的声音和海关的钟声。可能上海人的工作节奏太快了,对生活的发现力、观察力不足吧。”
不过,朱慰慈特别提到了两个入选的“有故事的声音”:70岁的李阿伯每天清早第一件事就是给麻雀喂食,邻居王好婆说麻雀好像李阿伯的孩子,麻雀吃完呼啦啦飞走,李阿伯叹了一口气,它反映了城市空巢老人的现状。另一个故事是几个北方人在地铁上给一个上海小女孩纠正普通话,反复念读“真正”两字,让人忍俊不禁,它反映了上海人与新上海人和谐互融的城市精神。
新闻背景
由上海东方宣教中心、英国驻沪总领事馆等共同主办的“都市发声”活动从今年1月起揭幕,经专家评选和百姓票选,从300多份市民创意作品中选出10个“最上海的声音”。
它们分别是:喜欢上海的理由、李阿伯喂雀、儿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居委会阿姨的摇铃声、黄浦江海鸥的叫声、地铁站人声、女孩学念普通话、地铁进站离站声、除夕鞭炮声、清晨的都市。
晚报记者 任国强现场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