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向洁)“我仿佛是动物园里什么都不知道的猩猩、猴子,而父母都是动物园的管理员,把我锁得死死的。”本届楚才作文竞赛中,一位小学生在作文《真爽,这回我说了算》中,如此形容自己不自由的生活。
《真爽,这回我说了算》是本届楚才作文竞赛中四年级组的一道题目,约有1200人选择写此题。 其中近五成选手表现出不满父母安排的生活现状、要求自己当家做主的强烈愿望。
记者近日随机抽阅了116份此题作文,发现绝大部分选手的创作背景是在家中,约有五成学生描述,自己与父母间常因生活、学习、交友等方面态度不同出现分歧,平时自己总屈从于父母,一次特殊的机会让自己走上了当家做主的舞台。
一位选手写道:“记得去年期末考试,我的数学考了100分,我高兴极了,因为妈妈曾答应我,不管语文还是数学,只要我能拿100分,就给我一次当统帅的机会,想去哪儿玩都随我便。”
本届楚才评委龚丽霞介绍,她所改的该题作文中,约有1/3的孩子写的是过生日那天如何爽的故事,自己是寿星,所以父母有求必应。还有的孩子讲述的是父母不在家时,自己“小鬼当家”的自在情景。
四年级组评委、《家长报》主编陈道红表示,孩子们的作文从某些方面来看正是真实生活的写照,他们平时不爽的矛头主要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父母在学习、生活方面干涉过多。而一般只有在考试取得好成绩、自己过生日、过“六一”、父母不在家及做梦时,才有机会发挥自主权。这也反映出孩子们希望家长多进行换位思考的心声。
校园调查
47名学生 18人称在家没地位
晨报讯(记者向洁)在家和在校相比,哪里更自在?近日,记者在武汉小学进行随机调查,47名配合调查的四年级学生中,称在校比在家自在的学生多,其中有18人明确表示,在家没地位,缺乏自主权。
仅以是否参加培优为例,47名学生中正在接受培优和打算参加培优的有43人,多数学生参加了两项以上培优,有的甚至达到7项。不少学生坦言,个别项目是自己自愿参加,而有些项目是父母指定。
“我对长笛、跳舞、画画比较感兴趣,这三项是我自愿参加的,而作文、数学、英语、唱歌四项,是爸妈报的。”女生小雨表示,她共参加了7项培优,周末就是到处赶场学习,她希望父母能酌情减少一部分培优项目。
四(2)班一男生描述回家后的学习流程:先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再做培优班的作业,再读英语、听写,如果时间尚早就要做卷子。该男生说,他也参加了多项培优,这令他很烦恼,妈妈说是为他好,但他感觉这种生活没有自我。
“他们就连起床穿什么衣服、吃饭吃不吃哪道菜也要管。”女生小左表示,她明白爸妈都很关心她,但类似吃饭、穿衣的小事不必过多插手。
从整个调查情况来看,孩子们认为父母在生活、兴趣方面还是比较尊重自己的想法,但在学习、交友方面干涉较多。
专家说法
家长不妨退一步
武汉市教科院教科所家庭与社会教育研究室副主任陈红梅表示,家和学校有着两种不同的氛围,家里成人生活氛围占主导,而学校更能体现同伴氛围,孩子间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相互倾诉,更易产生共鸣,因此孩子有在家不如在校自在的心理感受很正常。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的家长比以前的家长更紧张孩子的未来,家长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替代孩子做决定,从学习到生活、社交等等。
对四年级学生而言,自我意识开始逐步增强,想独立又缺乏独立的能力,与父母发生冲突后,往往是孩子不得不妥协,这时候就有可能令孩子产生“父母是动物园管理员”的偏激想法。
孩子并非父母的附属物,在亲子关系教育中,建议家长不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尝试换位思考,在坚持健康、安全、道德等“底线”的前提下,不妨退一步,尊重孩子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