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丽娘与柳梦梅
演员谢幕
中国台湾网4月19日昨晚,北大百年讲堂。梅花为袍,牡丹做底,舞台上一声“姹紫嫣红开遍”,去年此时“惊梦”京城的青春版《牡丹亭》重装亮相。可容纳2000余人的北大百年讲堂里座无虚席,三个多小时的演出时间里,观众们跟随着浅吟低唱的演员们重温了一次500年前的雅致时光。演出结束,当白先勇先生的电话联线在大厅响起时,现场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早在演出开始前一天,记者就了解到4月18日第一本的《牡丹亭》门票已经全部售出。距离演出开始半小时,剧场中七成观众早已就位。乐池里伴奏乐队仍在轻轻演练着昆山软调,架在台前的数架摄像机似乎也在合力催升着这出大戏的温度。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去年首次大陆巡演时,就在各大高校掀起了一股盛况空前的“牡丹”热潮。此次重回北大,仍旧热度不减。谢幕时刻全场观众起立,掌声经久不息,演出不可谓不成功。这出故事诞生于几百年前,如此古老传统的情感传奇为何能引起当代人如此巨大的共鸣?一位正在攻读古代文学硕士课程的观众向记者分析了此中道理:“我曾经认为故事打动人心之处在于男女主人公因情而死,为情复生。但后来我想他们为的“情”并不是单纯的男女情愫,而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这种对生活、生命的尊重,在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会引起情感的共振!”更有熟读曲目的观众表示:“剧本里许多台词读着感觉是词藻的堆砌,但是演出来发现其实里面蕴含着人物情感的起承转合,细腻的渐变,台词中对每一朵花草的描述都不是无意义的赘述。”
而显然,更多的观众还是被昆曲绝美的人物扮相和精致秀婉的服饰道具所吸引,“服饰和道具的精致风雅表现着一种都市人难得寻觅的文化品格,观之便令人神清气爽,心醉神迷。”购买了几本演出画册的王小姐的观点似乎代表了许多相机不离手、希望保留下精美剧照的年轻人。
不管观众出于附庸风雅,还是刻骨热爱,但论这种关注程度已经证明了《牡丹亭》的巨大成功和其所形成的文化影响力,而这些足以慰藉白先勇先生及多位艺术家为发扬昆曲艺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还记得去年四月的这个时候,在北师大召开的《昆曲与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上,年轻的学子尽情地表达自己对《牡丹亭》的痴迷和对白先勇先生的感谢。一位研究古代文学的白先生的好友则道出了此中的艰难。“白先生就像一个大菩萨,就见到他为了别人的事情求人、筹钱。我们来自台湾,但我们都是很爱祖国的。只要能为传承中国的古典文化做事,白先生是不惜全力的。”
此次白先勇先生虽然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到场,但是演员谢幕时他的电话录音仍是在全场掀起高潮。他感谢了所有观众,声音并不清晰,却一如既往地温和动情,恰如舞台背景上的淡雅的水粉牡丹。
晚上十点多的北大百年讲堂之外,一位专程从大运村赶来看戏的学子向记者兴奋地转述:“刚才坐在我旁边看演出的一对清华教师夫妇问我买了明后两天下两本的票吗,我说还没。他们很着急动情地对我说:‘你一定要买,一定要再来看,这么好的东西不能半途而废,昆曲的传承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观众!’”(文/李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