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4月18日衡水讯 今天下午3时,第四届“网上河北行”衡水市情发布会在衡水迎宾馆举行,衡水市委副书记李晓明主持了会议,衡水市委书记李俊渠致辞,衡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学清,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出席了会议。衡水市长冀纯堂向采访团介绍了衡水市的基本情况。
衡水地处华北平原的黑龙港流域,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全市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
衡水历史悠久。 现衡水市政府所在地桃城区,汉时称桃县,隋朝开皇16年(公元596年)置衡水县,定名衡水是取漳河横流之义。并一直沿用至今。衡水处于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的结合部,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代代历史名人,曾涌现出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唐代著名经学家孔颖达,唐代诗人高适等一大批杰出人物。衡水又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徐向前、宋任穷、陈再道、王任重、刘志坚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
衡水专区始建于1949年,1952年撤销。1962年国家为集中扶贫,将原属石家庄、沧州专区的11个贫困县划归在一起,复设衡水专区,1970年改称衡水地区。1996年7月撤地建市,是河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可以说,衡水历史上是有名的贫困地区。从1962年到1978年这个阶段基本上是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16年间,共吃国家统销粮28亿斤,花救济(灾)款1.08亿元。从改革开放到1996年撤地建市,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1996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04亿元,财政收入8.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94元。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518亿元,比1996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2.8%,累计超过建市前34年的总和,人均列全省第五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衡水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区位交通优势日益显现。衡水地处环渤海、环京津开放地带和京九经济增长带上,既是沿海开放区的腹地,又是内陆对外开放的前沿。衡水已成华北平原承东启西、交汇南北、呼应沿海、承接京津的重要交通通讯枢纽,被经济学家誉为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字交叉”处。衡水农村发展生机盎然,作为农业大市,全市耕地870万亩,人均2.13亩,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粮、棉、油人均占有量均居全省第一,是全国、全省的粮食生产基地、棉花生产基地和京津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深州蜜桃、阜城鸭梨、冀州天鹰椒等7个县市的8个特色产品被命名为“河北农业特色之乡”。同时,衡水还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和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有用材林、特用经济林400万亩。民营经济蓬勃发展。200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上缴税金占工商税收比重分别达85%和82%。省级以上乡镇企业集团占全省的1/5。衡水特色产业渐入佳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三个文明亮点缤纷。此外,劳务经济取得新成效,全市已有8个县市区被京津等地确立为劳务输出基地,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已达40万人。
今天的衡水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百业俱兴、生机盎然的景象。
2006年又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衡水市审议通过了《中共衡水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衡水市委关于构建“和谐衡水”若干重要问题的指导意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继续坚持“三三三六”( “三步走、翻两番”、提前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施“以工强市、开放兴市、特色立市”三大主体战略;在全市开展以创新机制优势、创造人才优势、创建环境优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争先晋位为主要内容的“三创一争”活动;突出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民营经济发展、投资和项目建设、对内对外开放、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六项重点工作)既定工作思路不动摇,更加注重三个文明协调推进,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注重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构建活力衡水、文明衡水、和谐衡水,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大众网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