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审理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总量升至全国的1/10
浙企在国外被诉,大多数都不敢或不愿应诉
动漫等特色产业遇到知识产权保护新问题
第六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夕,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年度知识产权审判工作通报会昨日进行,话题围绕民营企业如何应对日益增多的知识产权案件而展开,为如何打“洋官司”提出对策。 同时,副院长童兆洪提出,动漫等特色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成为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
据统计,近年来浙江审理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总量升至全国的1/10。童兆洪说,这是因为浙企被控侵权的案件比例高,而且集中在杭、甬、台、温等地。这些浙江的制造业基地,同时也成了被诉侵权的主要衍生地。对近三年国外被诉案件的调查显示,浙江企业同样占较高比例。
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上,浙江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踏入雷区而引发的案件,均处于高发期。2005年,全省法院受理一、二审知识产权案件1244件,首次突破千件大关,比2004年增长38.59%。
浙江产品大多数定位在初级产品,有相当部分是贴牌产品。贴牌生产虽使很多浙企“搭车”进入市场,在短期内聚集了大量资本。但调查报告指出,贴牌生产不仅获利甚微,更严重的是使企业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别人手中,企业本身的商标逐渐被淡化。
“浙江有家生产专业节能灯企业,生产的一种U形灯因国外企业申请了专利而无法出口。于是他们果断另行研制,申报了H形节能灯专利并出口国外,现在国外生产节能灯的著名公司反过来要找他们合作。”调研报告中的这个案例,是要说明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童兆洪建议,浙江企业应提高自主品牌的形象和价值,实现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的转变,这样才能在国内外市场中赢得主动。
然而,并非所有浙江企业都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据调查,浙江80%的民营企业没有新产品开发能力;2005年发明专利申请只占总量的15.68%,全国平均水平是37.4%;发明专利授权量只有5.82%,远低于24.9%的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浙企在国外被诉,大多数都不敢或不愿应诉。怕输、怕难、怕花钱,对裁判后果缺乏认识,以及法律人才的匮乏都使企业轻而易举地失掉了国外市场。
引人注目的是,调研报告指出了动漫等特色产业遇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问题。其中特别提到,浙江不少动漫企业根本没有自我保护意识,产品刚出现就被抢注,正版变成了盗版,而真正的盗版反而堂而皇之地取得合法身份;而好的动漫作品刚出来,便被许多人临摹,而创作者不思保护,反而认为“临摹的人越多,就证明自己画得越好”,这与西方国家极力保护智力成果的民众意识大相径庭。动漫以原创、版权为生命线,若不慎重对待,必将成为动漫企业的“生存瓶颈”。
(通讯员张兴平记者王浩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