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世界读书日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由中宣部等11个部委推动,中华大地上将掀起一场阅读风暴,而我们的一个美好愿望是,从2006年的4月23日开始的每一天都是中国人的读书日。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 这是一个神奇的日子,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纳博科夫、努埃尔·梅希亚·巴列霍、莫里斯·德鲁昂、拉克斯内斯……众多作家在这个日子里诞生或者过世。
选择这一天,选择作家和文学做招牌,可说煞费苦心,但确实卓有成效。如培根在《论读书》开篇所言,“读书可怡情悦性,可修饰谈吐,可增长才智”,在最理想的状态下,阅读是一种愉快的人类活动,它是个人自发的需要。于个体,阅读连接本能与经验,“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需靠阅读剪裁,方能枝繁叶茂。
在现实的情况下,阅读也是一种必需,是一个人群的自觉选择,于民族、于国家,它是迈向更先进文明的必由之路。
根据2003年一份政协提案的数据,犹太民族平均每年每人读书64本,美国人的数字是50本,而在我国,以学生来计算,这个数字尚不到5.科教兴国,则全民的阅读量有待提升。
4月23日那天也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相传在那天一位勇士屠龙救了公主,获得一本书作为回赠。在“世界读书日”,借助对这个“知识象征力量”的民俗隐喻的重温,愿我们的阅读会有更多的激情。
本报文化副刊部《新京报》新闻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