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4月20日电(记者邵馨莲)4月19日下午,虽然一场鹅毛大雪使吉林省长春市春寒料峭,但吉林大学东荣大厦礼堂内暖意融融。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现年86岁的爱德蒙德·费舍尔潇洒地站在讲台前,回答中国学生提出的问题。
费舍尔一生致力于生物化学研究,是“蛋白质磷酸化”理论的首创者,于1992年获得诺贝尔奖。他也是吉林大学爱德蒙德·费舍尔细胞信号传导实验室的医学顾问。4月4日至21日,费舍尔来吉大讲学一周,并受邀参加“与大师对话-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校园行”演讲活动。
“我是这样走上科学之路的”
4月19日下午2时刚过,为一睹大师风采,来自长春各高校的大学生纷纷来到东荣大厦礼堂。
下午2时40分,一位面颊清瘦、身着米黄色外套的老人在有关人士的陪同下,走进会场。看见满场的年轻人,这位老人麻利地脱下外套后,便走上讲台,他拿起话筒,用汉语向到场的人亲切问候:“你们好!”
接着,便围绕对话主题“我的科学生涯”,开始了他的演讲。
费舍尔说,他从15岁起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和所有15岁的男孩一样,那时候,他热衷于登山、攀岩,还特别喜欢弹奏钢琴,在他阅读的所有书籍中,微生物学尤其令他着迷……
“我决定,长大之后,要成为一个微生物学家。” 那时候,学校里的一个朋友与他两人决定建一个实验室。
“我俩租了一间房,租金每月3美元。在那里,我们添置了显微镜,可以做一些关于细菌的实验……学校一位植物学教授说:‘你们不妨去大学找微生物学家或者教授谈一谈……’”。
两个男孩子果真去找了大学教授,教授说,两人可以在暑假时使用他的实验室。后来,费舍尔进入大学,教授又建议:“要想成为微生物学家,你得先成为一个化学家。”于是,费舍尔选择攻读化学,但始终关注着生物学……20多年后,费舍尔自己成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化学系的教授。
“这就是我走上科学之路的经过。”
“太好了!出现了你无法理解的有趣现象,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简短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一些往事后,费舍尔便把时间留给了台下的学生。
为鼓励学生发问,他特意从讲台后走到台前。这时的费舍尔外套敞开,一头银发,站姿洒脱。
一只只手举起来;纯熟或不甚纯熟的英语表达;年轻、执着的表情;黑头发、黑眼睛……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您为探索未知事物,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您怎样看待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关系?”
“在您从事的科学研究中,遇到‘奇异’现象时,您是如何对待的?您希望遇见‘奇异’现象吗?”
大师一一解答,不时举例。言谈之间,既有一个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敏捷、严谨、诚实;也有一个教授的语言艺术,简洁、流畅、引人入胜;更有一个长者的风度,宽容、耐心。
费舍尔用德国人伦琴发现X光的例子告诉大家:“科学是买不来的,发现是买不到的。”关于“奇异”现象一问,他说:“我想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主要是想问,如果实验中出现了与常理违背的现象怎么办?当然也不排除出错的可能……比如在实验室里,总会有学生跑来问我,这个实验做不出来想要的结果。我会对他说:‘太好了!出现了你无法理解的有趣现象,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人类从未涉足的领域。’”
有学生问:“你行走如同30岁,思考如同40岁,你如何将头脑保持得如此敏锐?”
“我退休已经15年了,我的一些同事对‘退休’感到紧张,我则感觉不错……因为,你不必再承担那么多的责任,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费舍尔的脸上挂着“返老还童”式的微笑。
生于中国上海,缘系中国
费舍尔1920年出生于中国上海,他在瑞士日内瓦度过了整个青年求学时代,1953年他成为美国华盛顿大学生化系教授。
费舍尔获得诺贝尔奖第二年,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国际肝病研究学会科技成果交流会上,有中国“现代药王”之称的吉林大学教授南征的一份标题为《榛子雄花的抗乙肝病毒研究》的报告,引起了费舍尔的注意。
会后,费舍尔与南征经过交流,表示愿意协助开展“榛子雄花对乙肝病毒ccc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杀灭作用”课题的研究。
1994年,吉林大学成立“乙肝研究课题组”,由南征任首席研究专家,聘请费舍尔担任首席医学顾问,建立爱德蒙德·费舍尔实验室。同年,费舍尔成为吉大名誉教授。一年后,基于费舍尔“蛋白质磷酸化”理论,经过南征课题组的刻苦攻关,这项研究终于获得成功。为此,课题组研制出的特效药“诺贝三阴”,成为无数乙肝患者的福音。
光阴飞逝。对话结束后,年轻的学子们簇拥着大师走出会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