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沙尘天气今春频频肆虐我国北方地区,根据中国气象局的监测,其沙尘源头多数来自中蒙边境地区的戈壁荒漠及境外。环保部门连续十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影响我国的国外沙尘暴源区主要是蒙古国东南部戈壁荒漠区和中亚哈萨克斯坦东部沙漠区,以及国内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的加强源区。
遭受沙尘危害的韩国和日本已与中国联手开展沙尘治理行动,作为沙尘源头的蒙古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又是如何看待联合治理沙尘的呢?本社记者在蒙古国采访获悉,蒙古正在积极开展防治沙尘暴工作,并希望与中国开展全方位合作。
沙尘暴频率与荒漠化同步
从空中俯瞰我国二连浩特以北、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一段戈壁荒漠,连绵不断的沙土自西北流动而来,越过左侧的铁路线直逼东南方向的山脊。专家指出,沙尘暴的微细颗粒主要来自退化的草原、裸露的农田以及干涸的湖泊和河床,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荒漠化扩展的步伐是一致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沙化土地每年扩展150平方公里,沙尘暴发生5至8次;进入9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沙尘暴发生20次之多。目前,全国流失的土壤每年超过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削去了一厘米的肥土层。
在蒙古,近40年来,国土面积的42.5%已经不同程度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场面积减少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据了解,蒙古近年来森林面积共减少了140万公顷,森林覆盖面积目前只占到全国领土的8.2%,蒙古大约有70%的草场不同程度退化、沙化。另外,干旱和荒漠化引起蒙古的地表水资源减少,这些都成为了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沙尘暴在蒙古国发生的频率骤然增加,每年平均达到4至5次,而且其强度和危害越来越大,每秒34米风速,可以掀起屋顶、吹倒蒙古包的沙尘暴基本每年发生2至3次。记者曾到过荒漠化严重的东戈壁省,在其省会寒音山达市里,原本已经打扫干净的街道在一阵风过后便会被“点缀”上堆堆沙子,在居民住宅区里的沙土更多,一些房墙下的沙土足有1米厚。
中蒙都重视防沙治沙
长期以来,中国在防沙治沙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绿化治沙是国内外普遍推广的经验。然而,荒漠化仍呈“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发展,土地沙化速度已从1994年前年均扩展460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3436平方公里,中国境内的强沙尘暴仍然猖獗。事实证明,除了干旱、少雨、大风等自然因素以外,主要原因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西北、华北地区土地大量开垦,草原过度放牧,加上过度利用水资源加剧了荒漠化进程,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所致。
蒙古国对防治沙尘暴和草原沙漠化也很重视。蒙古国自然环境部长乌拉木巴亚尔·巴尔斯包勒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防止蒙古土地荒漠化是蒙古发展之本。在保护森林方面,蒙古政府2005年通过了“绿色长城”防护林带建设计划,即将在30年的时间里建成长3000公里、宽500米-1000米的林带。如果该计划能够顺利实施,戈壁地区的生态系统将得到极大改善。另外,蒙古政府已决定不再对进口木材征收关税和增值税,鼓励从国外进口木材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2005年11月,蒙古通过了《自然环境法》修改案,将依靠全民保护自然环境。该法规定,蒙古将给予所在地居民合理利用某几种自然环境资源的权利,同时承担起保护这些资源的义务,受保护的包括森林、动物等。即将修改的蒙古《矿山资源法》将对环保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加强对未完成环保任务公司的惩罚力度,包括撤销其勘探或开采证等。
与中蒙两国饱受共同沙尘源肆虐的现状相比,两国联合治沙的步履还稍显迟滞。目前仅在多国合作方面,蒙中日韩四国联合治理沙尘暴项目于2005年2月正式启动,将对沙尘暴的生成地和去向进行研究,并在其生成地修建水利灌溉设施和种植绿色植物等,研究做出预防方案。
两国携手治沙前景广阔
中蒙两国都认识到在防治沙尘暴方面进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蒙古国自然环境部部长乌·巴尔斯包勒德说,只要蒙中两国携起手来共同努力,防沙治沙一定会有广阔的前景。
首先,中蒙两国治沙存在共同点。中蒙两国有4700多公里的边界线,沙尘暴重点发生的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和半荒漠草原地带都在边界线两边,其治理方法大体相近。中国使用的防御沙尘暴的主要措施是地面覆盖,改善地表环境,防止草原退化、农田土壤流失。中国在控制草原载畜量(即轮牧、退牧、禁牧),减轻草场压力,保护草原生态,防止草场退化、沙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蒙古切实可行。特别是在畜牧业方面,蒙古仍保留着传统的游牧方式,草场的合理利用需向中国内蒙古地区学习。另外,蒙古20世纪90年代畜牧业私有化后,因羊绒价格的上涨,牧民大量养殖山羊,对草场破坏很大,在协调这两者关系方面,蒙古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
其次,蒙古希望与中国开展合作。由于财政困难、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蒙古对植树造林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蒙古在这方面需要与中国开展合作。乌·巴尔斯包勒德说,蒙古特别需要中国的林业专家前去指导造林工程,中国有先进的治沙技术,这对蒙古非常重要。蒙古的“绿色长城”林带建设计划面临最大问题就是水源缺乏,如何进行蓄水灌溉也需要从中国学习先进的技术。
巴尔斯包勒德部长坦诚地说,蒙古防沙治沙方面不能与中国相比,其原因是在于蒙古自己。两国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仅从蒙中边境来看,扎门乌德的发展远不如中国的二连浩特,蒙古应该向中国学习经验。
对于蒙古准备建设的“绿色长城”林带,巴尔斯包勒德说,蒙古政府将从财政预算中拨出少量资金,其它大部分资金主要依靠国内外投资者,蒙古政府将给予投资者便利条件,如给予土地使用权并减免税收额度等。投资者可以种植果树、农作物等,但必须栽种相应的林带,这同时可以解决林带后期管理问题。
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娜琳等有关专家指出,中蒙着手开始联合治沙的同时,双方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防治沙尘暴要讲究科学,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客观地制定防沙对策,培养专门的防沙科研队伍;中蒙联手防沙要有法律保障,中蒙两国环保法律法规基本完善,然而,跨国联合治理沙尘暴需要统一的法律,协调各国的责任和利益等问题;中蒙两国应及早拿出联手防治沙尘暴的可行性方案,以供国际组织参考和提供长期援助。(记者吕国栋郝利锋惠小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