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察之王晓渔专栏
尽管近年来颇有争议,张艺谋还是没有悬念地成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从北京申奥宣传片《新北京,新奥运》,到北京奥运会会徽宣传片《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再到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中国8分钟”,张艺谋一路狂奔,直至此次获得他自己所说的文艺工作者“一辈子至高无上的荣誉”。 甚至他的大型歌剧《图兰朵》、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印象·刘三姐》以及电影《英雄》,都可以视为冲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预跑。
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的选拔,没有悬念却有意外。第二轮入围的竞标团队分别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李安、陈凯歌和国家歌舞团副团长陈维亚、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钢领衔,除了张艺谋出任总导演,余下的陈维亚和张继钢同时出任副总导演,陈凯歌则担任文化艺术顾问,只有李安被“淘汰”。据报道,落选的原因是“缺少大型活动的经验以及风格细腻等等”。在我看来,“缺少大型活动经验”或者“风格细腻”很有可能是借口而非原因。如果这些基本条件都不符合,李安应该在第一轮就被淘汰,当时13个竞标团队有8个出局。更何况,文化艺术顾问完全不必拥有以上条件,95岁高龄、卧病在床的季羡林先生似乎同样“缺少大型活动经验”,他的散文也很“风格细腻”。如是观之,李安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恐怕尽在“等等”之中。
我曾在《文化奖项和“押题心理”》(2006年3月26日《文汇报》)里分析过张艺谋和陈凯歌的“押题心理”,在应试文化中长大成人的大陆导演喜欢把文化奖项当做“文化考试”,根据奖项的需要定做自己的文化产品。所谓“成也押题、败也押题”,张艺谋、陈凯歌在奥斯卡中败北,却在奥运会中获胜,李安则恰恰相反。这与不同的文化预设有关,奥斯卡背后是好莱坞文化,虽然好莱坞也有程式化的地方,奥斯卡却不太会把奖项颁给按照既有程序生产的电影,即使程式不可避免,它也更喜欢创造程式而非沿袭程式的导演。诺贝尔也是如此,获奖者不必揣摩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的心思,评审委员会可能将奖项授予对诺贝尔奖不以为然的作家。可是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不同,它们更需要应征者满足而不是打破想象视野,在这种情况下“押题心理”正好发挥它的特长。据报道,最终选定张艺谋,主要是基于他对北京奥运会的精髓有着深刻的理解。换句话说,张艺谋最能领会也最能贯彻这道“题目”的精神。
“没有悬念、只有意外”不仅表现在这次选拔中,也表现在张艺谋近年来的作品之中。《英雄》里对“天下”的歌颂、“中国8分钟”里超短裙似的旗袍,没有任何悬念却让人感到意外。本来“悬念”和“意外”都表示对程式的超越,可是张艺谋给人的“意外”是他对程式的高度认同,比如那些可想而知的噱头。我不期待张艺谋能够创造什么悬念,但也不期望为了制造“意外”产生新的意外。一位看过雅典奥运会的香港市民,曾这样告诉《南京晨报》的记者:张艺谋让那个手持灯笼的小女孩站在舞台上唱歌,根本没有考虑到她的安全问题,小女孩被喷出的烟花吓了一跳,我们香港市民都看见了。大家都觉得追求某种演出效果当然可以理解,但起码不能出现安全问题啊。
(作者供职于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
专栏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