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中国汽车市场出现砍价的风气对于消费者来说已经司空见惯,然而从国外汽车工业的经验来看,这种现象却让人很难理解。
最近渴望买车的王先生被车市上云山雾罩的砍价闹得不敢出手,他说:“昨天看到北京现代御翔优惠2000元的消息实在动心,跑到4S店里一砍价,如果当时提车能够优惠5000元。 ”王先生心里一下高兴了,正准备拿下的时候,老婆劝住自己,说在另一家4S店有个熟人,办手续方便。可谁想到第二天一去,这位“熟人”还没等砍价就说:“咱们既然是熟人,最多便宜8000元,这车利润就12000元,这是最低的了。”王先生被如此没谱的砍价忽悠得摸不着北,心里合计:这刚上市的新车就能砍价8000元,还是再等等吧。
据了解,曾有国内汽车企业为了控制产品利润,严厉打击经销商和消费者的私自砍价,立出的规矩就是消费者可以举报经销商的私自让利行为,也曾有部分经销商因此受到5万元的罚金,但是有专家分析表示,价格是左右消费者的最关键因素,稳定市场零售价和消费者心理关键还是要看企业的定价策略和营销手段。如果企业在最初的环节不能合理规划整个销售过程,就会给消费者和经销商砍价留下余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消费者也许能在车市上砍出低价,但肯定砍不出一辆好车。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公司分析师贾新光分析表示,短期逐利的商家由于没有良好的服务这部分成本,可以开出更低的价格,用户在需要售后服务的时候就会遇到困难,将花费更多的钱财,还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所以,买车时先进行综合考虑,不盲目追求低价。
在市场经济时代,价格会围绕其价值上下自动浮动。而在中国汽车市场只有价格下降却罕见涨价,说明国内的车价水平依然偏高,据统计,过去3年内北京的平均车价下降了3万多元,但不少专家仍认为,国内车价尚未和国际接轨。
买一辆车要跑3家以上的4S店、去5趟以上的车市才能找到真正的最低价,这大大增加了消费者购车的过程成本。价格没有公信力,使中国消费者饱受痛苦,最终导致企业的各种宣传投入付诸东流,汽车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陷入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的危机。(高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