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不睡大通铺 建筑工地实施标准化管理,青岛的做法走在全国前列
晚报讯农民工的权益正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后,建设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有关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文件,要求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 记者从市建委建筑工程管理局获悉,我市的建筑工地实行了标准化管理之后,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建筑垃圾的数量也减少了很多。
工地上有了洗衣房
记者在莱西建筑总公司的工地上看到,农民工们已住进了一排排统一制式、整齐美观的二层标准房。离农民工宿舍不远处,是洗衣室和理发室。建筑工徐玉清说,每隔一段时间,公司都要请莱西当地的理发师进工地,为工人们免费理发。“洗衣房也定期开放,脏衣服不用自己洗了。”
这种变化来自于一个标准的出台。我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在这个标准中,对农民工的生活条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通铺”被明确禁止,民工宿舍一人一床一橱,一间宿舍不超过16人;娱乐室、理发室、电视房、淋浴房、洗衣房等,都是工地上必须配套的临建设施。
建设部质量安全司认为,我市的这个《标准》很有创造性和前瞻性,对农民工的关爱达到了精细化、标准化、制度化、人本化。
工地变成了操作间
“现在的建筑工地,和工厂里的操作间一样,整洁有序,而不是一片脏乱。”在位于香港中路的远洋大厦工地现场,中国土木公司的项目经理介绍说。
记者在这里看到,进入建筑施工现场,地面全部用水泥硬化,民工的生活区还进行了绿化。据介绍,从生活区的绿化美化,到生产区的硬化整洁,从排水系统的设置,到材料的堆放与标识,从活动板房的设置,到各类防护设施的搭设,在工地标准化的相关文件中都进行了细化、明确,建筑工地变成了秩序化的露天工厂。
“这样做,一方面改善了环境,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环境的制约和熏陶,促进了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变,也为我市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创造了条件。”据市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各地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民工荒”,而青岛的建筑工人的来源却有增无减。
工地少了建筑垃圾
根据工地标准化的要求,原来工棚和围挡墙用砖砌的历史已不复存在,现在都采用模板式、装配式的彩钢板,实现了临建设施由一次性毁坏性消耗向多循环节约型消耗转变,不仅降低了施工成本,而且增加了施工现场的视觉美。
“青岛市先后有100多个新开工工地的临建设施采用了可循环利用材料。经过专家和技术人员详细测算,推广使用新材料,可降低工程成本16.3%。”中国建筑土木工程公司项目经理凌发永说。(记者芦智峰)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