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按
编者按
劳动光荣,劳动者最美丽。“五一”国际劳动节将至,埋头苦干、巧干、实干的劳动者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还是智慧创造型,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我们社会的脊梁,也理应成为媒体大书特书的新闻人物。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劳动者风采》专栏,将特写镜头对准身边优秀的劳动者,记录他们用双手改变命运,创造美丽和价值的动人故事。 掏粪工早已习惯了在恶臭的环境下工作,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是理解与尊重。 小刘军 摄
在天心区的背街小巷中,活跃着这样一群身影,他们每日拉着粪板车往返于各个公厕间,干着最脏最累的活,为城市的整洁干净流着艰辛的汗水……昨日,记者随行采访了天心区市容环卫局的5名掏粪工——这个长沙最后的掏粪班,亲眼见证了这群劳动者默默无闻的奉献和平凡中的境界。
现场 恶臭令人难以忍受
上午8时30分,5名掏粪工人各拉着一台粪板车来到大古道巷一个公厕。班长龚正明在女厕所前大喊一声:“里面没人吧?”见没人答应,他就和刘国福拿着粪勺径直走了进去,记者跟在后面。55岁的陈光正和40多岁的涂正武则进了男厕所。厕所里散发着浓烈的氨气味道,薰得人睁不开眼。龚正明将长长的粪勺伸进粪池,一搅,掏上第一勺,一股难闻的恶臭便扑鼻而来,记者虽早有心理准备,还是禁不住有点翻胃。
左一勺,右一勺,粪板车上的大粪桶很快就装满了。龚正明和刘国福放下粪勺,将粪板车从粪池旁移开,又将刘国福的粪板车拉过来……
一个多小时后,5台粪板车装满了。龚正明和同伴用水桶接水,把公厕周围洒漏的污物冲洗干净。陈光正把纤绳往肩上一套,弯下腰去,低沉地“嗨”了一声,拉起粪车缓缓往外走。“这一车粪有1000多斤呢!”跟在后面的刘国福说。
5台粪车鱼贯而行,从大古道巷出来,经西湖路,一直拉到停在杜甫江阁对面的一辆环卫粪罐汽车旁边,全程大约1.5公里。“汽车怎么不停近一点呢?”记者提出疑问。“有的地方车太多,怕影响交通,有的地方旁边的店铺怕影响生意不让停。”龚正明笑笑说,“这还算好的了,像在中山里、半湘巷等地方,巷子窄得粪板车都进不去,只能靠一桶一桶挑出来。”
龚正明一边说话,一边从环卫车上扛起碗口粗的胶管,把管口插进粪桶,司机一按电泵开关,粪便就呼呼地抽到罐车上了。20分钟后,5名掏粪工又拉起板车原路返回公厕,继续下一趟忙活……
坚持 苦累活一干十几年
天心区市容环卫局办公室主任侯慧丽介绍,这个掏粪班有6个人,除了龚正明等人外,还有一名专门负责疏通的老工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每个区还有几十台粪板车。现在随着城市发展,其他区基本上都没有了,而天心区因为是老城区,老厕所还非常多,所以保留了这支掏粪班”。
龚正明说,除了9座旱厕外,全区还有不少地方的冲水式公厕粪罐车开不进去,所以“差不多天天都有事,今年农历大年初一我们还加班呢。”据了解,他们每天平均要掏运10多车粪,估算下来,一年掏的粪少说也有2000吨。
“你干多少年了?”记者问看上去不到40岁的龚正明。“18年了,我们几个人都干了十几年了。”龚正明指着刘国福和涂正武说,“他们俩还是从湖北来的呢,在长沙一住就是十多年,都很少回老家。”
来自望城的陈光正说,刚开始掏粪时,也觉得苦、累、脏,“刚开始都呕吐过,不久就习惯了。”他还向记者揭了龚正明的“老底”,“他那时候找对象,跟人家说是环卫局搞内勤的,快到结婚时才被发现。”龚正明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最后妻子还是接受并理解了他。
渴盼 得到尊重有养老保障
记者注意到,在拉粪板车的路上,不少行人掩鼻让道,有人甚至神情异样地瞧着这些掏粪工。“早就习惯了,其实我们心里很清楚,一些人对掏粪工瞧不起。掏粪工怎么啦?北京的时传祥不是评了全国劳模,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还接见了他哩!”50岁的黎洪山是宁乡县资福镇人,来长沙掏粪13年了。
“不过现在好多了,只是个别人说说怪话罢了。”陈光正记得,有一次在扫把塘掏粪时,一个中年男子从厕所冲出来,结果裤子上溅了一点粪水,这名男子破口大骂还觉得不解气,竟然将粪板车一把掀翻在地,粪水污物流了一地,“我们只希望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他们告诉记者,每个月工资是500元,有时接点额外的活,最多可以拿到六七百元钱。虽然钱不多,他们也很知足,但是有一件事情却成了他们的心病:虽然干了十多年,但都是临时工性质。“以前还有社会养老保险,但去年掏粪班承包给了个人,保险不晓得为什么没交了。”55岁的陈光正摇摇头说,自己不可能再干很多年了,就希望老了以后有点养老金。“哪怕每个月两三百元钱也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