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图 记者严利
日前,安徽巢湖为一株野生牡丹连续10年大搞牡丹节一事被媒体曝光后,引起巨大风波。
本报记者赴实地调查得知,在巢湖老百姓看来,那株野牡丹是得道的“神花”,可以指点流年运势;在某些政府官员眼里,她被寄予很高希望,可以拉动地方经济。
究竟是“神花”还是摇钱树?由这株野牡丹引发的风波目前正逐渐扩大,往昔被巢湖人奉为神灵的她,突然成了不祥物,成了给巢湖抹黑的导火索———谁让巢湖人用这单单一株野牡丹,竟然接连搞了10年牡丹节?
花本无它,但一旦介入人类活动,却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意义。
质疑
“现在这会那节,已经泛滥,成为政坛的一种时髦。似乎各地必须搞,一定要搞。旅游节、服装节、小吃节、×花节、经贸会、展览会、招商会……节节胡闹,会会胡扯。耗的是民脂民膏,得的是政绩荣耀。这会那节,名义上是文化(旅游)搭台、经贸唱戏,不如说是财政搭台、领导唱戏。
这100万元,应该花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事业上,应该花在改变农村、支援农民方面。”
支持
“搞宣传就要有点特色,就为一株野牡丹办个节又如何,这也是为老百姓办了件实事,至少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人家公司企业还在拿几亿元去做广告呢,难道那也是腐败吗?
搞推广要有一个切入点,神奇牡丹就是一个很好的噱头。其实牡丹只是个平台,她并没有乱花一分钱!”圈中的千年牡丹看上去像野草,两位游客正在通过望远镜搜索“神花”。
4月20日,农历谷雨。在安徽巢湖市民心中,这一天他们中很多人要做一件相同的事,到距离巢湖市不到15公里的银屏山观赏那株据传已有千年历史的野生白牡丹。从唐代以来,“谷雨三朝看牡丹”就已成为巢湖民间习俗。虽然在前一天也就是19日时,那株悬空的白牡丹树上,就只剩一朵花了。
而在10多天前,这株白牡丹一共开了14朵白生生的花,巢湖市为这14朵花,专门办了一个为期11天的牡丹节。
巢湖市专门为这株野牡丹举办牡丹节已经有10年。但是,野牡丹甚至巢湖市的名声,也就是在这一次才为全国人民所熟知。从上一周以来,由这株野牡丹引发的巢湖市牡丹节风波,成为所有传媒关注的焦点。
绝大部分媒体给出的调子是:在这株野牡丹“神花的招牌”下,巢湖市出现“集体性迷失”。
现场:用望远镜看千年牡丹
银屏山位于巢湖市银屏镇境内,距巢湖市区约15公里。19日下午,记者来到这里,期望可以看到这株神秘的野牡丹。在门口花了50元买了一张门票后,从银屏风景区大门口向下走约20分钟的石阶路,便来到仙人洞口。洞上方一面40多米高的陡峭石崖岿然耸立,早已闻名海内外的银屏牡丹便悄然生在离地20多米高的悬崖上。
不过,站在仙人洞口往上看,记者完全没有看到白牡丹的模样,倒是看到悬崖山有4个红且硕大的字:银屏奇花。花在哪里?旁边一个卖望远镜的妇女说,牡丹花就在那4个大字上边啊。不过,除了看到那4个大字上边有一株状若青草的绿色植物外,什么也没有发现。
那位卖望远镜的妇女笑了,“这样高当然看不到,但是你可通过望远镜看到花。”花了一元钱,记者从望远镜里才发现,原来那株青草样的植物,就是传说中的千年牡丹,果然,还能从望远镜里看到一朵白生生的牡丹花。
此时再用肉眼往上看,那株已快过花期、只剩满枝绿叶的牡丹,跟周围的绿色植物没啥两样。
究竟这株牡丹奇在哪里?在景区里卖纪念品的老刘说:此花有四奇,一是江淮之间野生牡丹只此一朵;二是自北宋时的欧阳修就曾以诗句等记载过此花,据此推算其年龄已越千年;三是千年以来它不长高不枯萎,容貌不变样;关键是第四奇,即花有“灵性”,据传其开谢可预兆当年年景,叫“一朵灾二朵旱,三朵四朵报平安,五朵五谷丰登,六朵六畜兴旺,七朵以上如果花期过长就会发大水”。
说法:牡丹有神能知晓天文
几乎每天都在银屏山拉客的出租车司机张祥就是巢湖本地人,谈起这株牡丹,他熟悉得很,连哪一年开了几朵花都一清二楚:“1991年这花开了13朵,且花期一直持续了20多天,远超过正常一周左右的花期;1998年开了7朵,花期也长,这两年长江流域都发了大水……”
张祥说,以前牡丹花都是在3月发芽,4月下旬开花。但近年来,由于气候逐渐变暖,野牡丹打苞和开花时间都有所提前。今年野牡丹孕苞14朵,是历年来最多的。“预示着今年雨量充足。”
年近六旬的夏本柱自1985年就住在风景区内,他告诉记者:当地百姓多年来就有到牡丹花下求签烧香的习俗,当地的几次大水灾和旱灾都从花开的朵数能预测出来。今年牡丹花开14朵,预示着今年将是大涝之年。夏本柱也表示这个说法有时并不准,“1992年开了5朵,但这年当地却发生了旱灾。”
顺应民间提法,当然,有关方面也在有意无意给予宣传,银屏风景区大门口的简介、银屏牡丹的介绍以及此次牡丹节的广告单张,都对这株野牡丹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说法:此花独具灵性,上知天文,下体世态炎凉、报丰兆吉。被民间奉为“神花”。
貌似柔弱的这株牡丹真有灵性?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观花人大都一笑了之。
解释:牡丹预测旱涝不准确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专家洪德业为了考察这株野牡丹的来龙去脉,洪德业院士和他的妻子、同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专家的潘开玉,早在1997年和1998年就实地考察。
潘开玉向本报记者表示,经过考察,他们认为银屏牡丹是我国罕见的一株野生牡丹。“可以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野生牡丹。”那么,每年的牡丹花朵数多少,究竟有没有预测功能?对此潘开玉说:“因为这株牡丹长在悬崖上,因此,如果前一年的雨水较多,那么,下年春节这株牡丹树就能多长出几条花枝,每条花枝上在开牡丹花,所以牡丹花朵数当然就会多一些。”她强调,民俗认为凭牡丹花多少预测当年旱涝不准确,“当年花朵多少,其实是反映上一年的旱涝情况。”
风波:“神花”还是“神化”牡丹
今年4月8日,这株野牡丹花期最旺时期,巢湖市一如既往地举办了第十届牡丹节。而这株牡丹开始成为牡丹节风波的导火索。
4月16日,也就是巢湖牡丹节还在继续进行的时候,有媒体对巢湖牡丹节提出批评,首先就是批评“神花”并不神。
理由是巢湖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张克杰在接受采访时透露,2005年该局根据多年的气象资料对银屏牡丹能预测旱涝的说法做了一次分析,结果表明这株牡丹每年花开的朵数与旱涝并无必然联系,从1987年到2005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只有1991年和2002年花开与当年旱涝巧合,其余年份都不符。
除此之外,此次牡丹节更为人所诟病的是,巢湖市为办节耗资近百万元,但是并没有吸引多少游客。巢湖市政府部门一位知情人还向媒体透露,举办牡丹观赏节的费用除了少数来自景点门票和广告赞助外,绝大多数出自于政府部门的经费。其中政府财政投入就达20多万元。
从4月16日开始,几乎全国所有媒体,都把目光投向巢湖市,批评的声音一浪接一浪。巢湖牡丹节风波越扩越大。
对于这次牡丹节风波,巢湖市方面显然感受到了极大压力,记者前往采访时,没有人愿意出面谈论这次牡丹节的得失。一位官员说,现在听到记者要去采访就头痛。
号称“皖中明珠”的巢湖市距离安徽省会合肥大约70公里。在这座城市里,可以很容易找到被一株野生牡丹改变的事。因为在这座城市里,可以看到各种有关牡丹的饰物。在一条名叫东风路的主干道两旁,全是红牡丹护栏,甚至在这座城市的一些大桥上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护栏。
对于巢湖市为何给予一株野生牡丹如此大的热情,有政府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了其中背景:按照安徽省在“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三大板块规划,泛巢湖旅游发展就是其中之一,那么,那株“悬在半空中”的野生牡丹,无疑就是承载巢湖市旅游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这就是“以花为媒”,旅游搭台、经济唱戏。
延续:千年牡丹面临“绝后”
依靠牡丹搭台唱戏的不止巢湖。记者初步统计,几乎就在巢湖举办牡丹节这一段时间前后,全国打着举办牡丹节旗号的,至少有15个城市,大到副省级城市,小到一个县城甚至一个镇,都希望牡丹花能够变成发展旅游的招牌。
除了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在举办牡丹节,还有重庆垫江县、北京怀柔区、安徽铜陵、陕西汉中、山东青岛等10多个城市,一起上演牡丹节盛宴。他们中有的是天生生产牡丹得名,有的则是因为人工种植牡丹面积大而升格成节庆。而巢湖虽然只有一株牡丹,看似势单力薄,却以少胜多、以“神奇灵验”等原因,在此次一哄而上的牡丹节中“出位”。
不难看出来,这是一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时代,不管是精华还是糟粕,找个“文化”由头就敢开台唱戏。相比之下,巢湖一株牡丹就成节还不算最稀奇。
但是,可能连巢湖市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还有一群人对这株野生牡丹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们担心这株野生牡丹还能活多久?如果有一天枯萎了,巢湖市民以后在谷雨时该到哪里看牡丹?毕竟巢湖市就此一株野生牡丹。
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德业已经对这株野生牡丹关注了将近10年。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的一个最主要观点是:“这株牡丹目前需要加大保护力度,这才是最需要关注的。因为它太珍贵了。”
为什么要加强保护?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专家潘开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首度披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内情:这株中国目前最古老的牡丹,因为不能授粉繁殖,即使它能结果,其种子也是不育的,所以时刻面临“绝后”的危机。
独家访谈
巢湖有关负责人回应三大质疑
19日下午,巢湖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首次就牡丹节风波中外界猜测的种种内幕作出说明(应其要求隐去姓名,以下以负责人称)。
民俗VS迷信
记者:为了使一株牡丹办成一次有上万人观赏的牡丹节,巢湖市有关方面有意无意渲染了这株野生牡丹的“神灵”?
负责人:我首先要说明的是,巢湖牡丹节并不是今年才开始办的,它已经办了10届。谷雨时节看牡丹,也不是巢湖人这10年才形成的。只不过原来是有市无场,现在我们专门举办这个牡丹节,就是一个场。
说这株牡丹“神灵”,是市民认为可以从花朵数量看到一年旱涝。这是一种民俗,但是我并不赞同这是迷信。
记者:如果说不是迷信,政府的正面引导作用体现在哪里?
负责人:旅游不是文物考古,也不是单纯的科学论证。比如广西的刘三姐,还有三峡的巫山神女这些景点,如果进行科学论证,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再比如一直说我们是龙的传人,但是有谁看到龙了?如果没有,是不是就是一种迷信?
投入VS收益
记者:有媒体说,你们这次办牡丹节花了100万元,但是来看牡丹的人并不多,有没有赚到钱?
负责人:这不真实。我给你算笔账:这次牡丹节,巢湖市政府只投入了25万元包干使用,缺口资金由各项活动主办单位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自筹。巢湖市去年财政收入有4亿元,拿出25万元来做,我们认为相比之下这不算巨资。所谓100万元成本,是因为我们搞了一个花车巡游,把一些参游企业的花车成本也算在里面了。记者:25万元做了什么?
负责人:主要是用作宣传资料和开旅游推介会。对于举办这样一个节,25万元可以做什么?做一块高架广告牌,都要20万元。
说到收益,我给你看银屏山风景区在牡丹节的收入,4月1日开幕到16日结束,我们统计银屏山风景区和紫薇洞实际接待了5.8万名游客。其中银屏山风景区门票收入是67万元,再加上根雕展门票,银屏山风景区总收入超过70万元,净增超过58万元。除了旅游业收入,这次牡丹节招商引资有10个项目签约,协议引资7.9亿元。
名片VS明骗
记者:洛阳、菏泽搞牡丹节,那是因为这两地牡丹天下闻名,巢湖只有一株野生牡丹,也要搞牡丹节?
负责人:一株牡丹也要办节,为什么?其他地方的牡丹是大众化的,巢湖的牡丹是以奇做卖点。
记者:因为它与众不同,所以巢湖市就要把它做成名片?
负责人:这株牡丹不是巢湖市的名片,巢湖市的旅游名片是期望成为旅游度假休闲目的地。准确说法是,牡丹是名片的一个载体。
记者:有些游客说,即使花50元,肉眼也看不清牡丹,还要再花1元钱借助望远镜才行。看完后感觉有被欺骗的感觉。名片成了明骗?
负责人:越是看不到的,才越想看。每年谷雨附近的老百姓为什么还都来看?看稀奇啊。物以稀为贵。何况,游客主要是来体验这种民俗文化。
记者:今年巢湖搞牡丹节,被骂得如此惨,明年还敢搞吗?
负责人:搞,肯定搞,而且还要大搞,怎么会不搞?(来源:广州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