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4月22日播出《大运河:被遗忘的遗产》节目,以下为节目实录:
郑孝燮,今年91岁了,他曾参与过平遥古城、卢沟桥的保护。
罗哲文,今年83岁了,长城的发掘和修复跟这位老人密切相关。
把这两位老人联系到一起的,是京杭大运河。他们花了21年的时间,为它争取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格。 为此他们多次到大运河去考察,却发现大运河病的不轻。
京杭大运河:21年无缘申报资格
郑孝燮:“这是不是污染?”
空气中的臭味让九十一岁的郑孝燮敏感地意识到这一段运河也出了问题;而八十三岁的罗哲文对运河的臭味早就领教过了。
罗哲文:“我有一次从杭州坐运河的船到苏州,哎呀,那个晚上十多个钟头臭极了。”
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直接排进了运河,各种生活垃圾就随地倾倒在运河边甚至河道内,大量难以分解的塑料袋就漂在运河的水面上,远看,运河就是一个大垃圾场。
两位老人发现运河变臭,是在二三十年前。当时离北京最近的河北运河段已经恶化变臭。离河北运河段上百公里外,就是盛产鲜鱼的山东地段,这里运河也没有逃过变臭的劫难。
但是,运河变臭变脏并不使两位老人最担心的事情。
郑孝燮:“很多什么问题呀?已干枯了。”
记者:“那就代表断了?代表断了?”
郑孝燮:“没有水了。”
运河干了,老百姓吃水难了,就只能打地下水喝,遇到质量不好的地下水,漂亮的孩子们、姑娘们把牙齿都喝坏了。
没水了,大运河里船也走不动了。如今京杭大运河全年通航里程只有877公里。眼看着上千年的大运河在几十年里就萎缩了一半,两位老人着急了。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表示:
“了不起的工程,我们国家受益太多了。发展国家的经济。这个运河,中国经济的发展那是了不起的呀。”
这条河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很大的份量,曾有一个电视剧叫《天下粮仓》,讲的是靠着大运河,解决了清朝的粮食危机。而大运河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是中国唯一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河,在1000多年间,它源源不断地将南方的货物和技术运到北方。因为南北贸易的兴起,大运河沿岸兴起了22座繁华的城市,其中就有北京。
罗哲文:“就是说如果没有这条运河,北京城可能就修不起来啊。”
故宫太和殿的龙柱,铺地的金砖都是从运河运来的。一千年来,北京人吃的大米都是随着运河由南方运到北京,装进了北京大大小小的粮仓。当时中国的税收也要依赖运河南边的城市。
大运河不仅仅是运货的水利工程,它也是罕见的文化精品,是中国南北思想沟通交往最重要的桥梁。
郑孝燮:“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他都是生命线啊。”
罗哲文:“它的一切物资,经济都靠这条运河,在铁路没有修之前,这一千年它都是这样的,所以它这个功绩是了不起的。”
中国的整个地形西高东低,大江大河几乎都是由西向东流,南北交通运输就很困难。而大运河的出现,打通了南北交通动脉,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它是一条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价值的水利工程,但21年来,它却一直被挡在世界遗产的门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