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本报关注大学生实习难的连续报道,引起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强烈反响。昨天上午,本报“牵手”中国连锁百脑汇合肥店在该店店前广场举办了现场大型公益活动,20多家企业准备了200多个专兼职实习岗位,而来自省内各院校的数百名学生高兴地在企业展台前递上登记表,双方面对面破解“实习难”。 多数有备而来昨天现场,实习岗位有冷有热,以IT行业最为热门,记者了解到,理工科的学生们大多想找对口的技术岗位,对服务类的岗位兴趣不大。而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徐同学在高中时就有当酒店服务员的经验,他表示,只要能积累社会经验、锻炼自身能力,对实习机会不要“挑肥拣瘦”。在现场,本科、专科院校都有不少学生赶来,不过女生的身影明显少于男生。尽管用人单位没有要求,很多学生都带着个人简历,有备而来。活动预定在上午9时半开始,8时刚过就有不少学生来到现场。在用人单位展台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的付同学递上实习登记表,同时呈上个人简历,他觉得这样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实习目的各异到场的大部分学生都即将毕业,他们想利用大学最后的一段时间锻炼自己。安徽大学自动化专业的郭同学就是如此,他已经考取了研究生,虽然不需要立即工作,但觉得锻炼一下仍然很重要。而对于安徽水利水电工程学院的王同学来说,找一份兼职对他而言有更重要的意义,王同学虽然已经找到工作,但家境清贫的他面临着偿还助学贷款和独立生活的压力,多找一份工作就意味着多一份收入。打工不问薪酬记者浏览了求职者递交的登记表,在“工作经验”一栏,几乎很少有人是空白。大多数学生填了三四行之多,他们已经在大学期间做过多种兼职工作,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到处打工”。在登记表上,记者发现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在“工资水平”上填了个人要求。而在场的用人单位工作人员也表示,几乎没有人向他们询问或沟通薪金问题。对此,这些找实习岗位的学生们有两种答案:一类人单纯以锻炼为目的,对工资并不看重;另一类人即使很需要拿到那笔薪水,也羞于开口。王同学曾经在20多家单位求职,他说:“哪有开口就问薪水的呢?我曾找过的单位,只要你一问薪水,他就不要你了。”
(本报见习记者 孙晨
徐海燕/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