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民文化程度提高,外出打工者越来越多。与传统的小农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青年农民的婚恋和感情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在山东省东平县了解了一些青年农民感情生活的喜和忧。
劳燕分飞为哪般
唐营村的小唐是在春节前和邻村的女友分手的。 女友在青岛打工3年了,前年春节由小唐舅母做媒定了亲,此前两人没有见过面。趁春节在家,双方父母和媒人见面,看看大家都满意就换了手绢,拿了定亲彩礼,此后小唐赴上海打工,天各一方。哪知道一年过去,春节回家时女友提出要“退媒”。小唐一家猜测女孩在外地又谈了新的男朋友,可是又不便多问。倒是女方家长对媒人一千个过意不去,可也做不了孩子的主。
“都怪我粗心。订媒之后这一年,我很少给她写信,电话也打得不多。归根结底,我们俩还是没有感情基础。”经历过此番“情变”之后的小唐,仿佛一夜之间成熟了很多。
小唐的媒人舅母、家住刘楼村的刘宏掰着指头数了一阵子说:“这几年小青年订婚又退媒的越来越多,大体能占到近三成。”
农村青年分手增多现象,其实意味着农村青年在婚姻和感情方面自主意识的增强。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打工青年在异地他乡感到孤单,在打工过程中又谈了新朋友,于是和对方分手;二是在外出打工过程中眼界越来越开阔,变得成熟理智,逐渐发现对方不适合自己。因此提出分手;三是农村青年普遍订婚偏早,对对方了解不多,可能会向对方掩盖和隐瞒家庭或者个人的一些缺点和缺陷,一旦被发现,也造成退媒。
在采访中,一些明智的家长呼吁农村家长们最好晚一些给孩子订婚,以便孩子们能够更成熟地对待自己的感情,更理智地做出选择,减少不必要的纠葛和损失。
外出打工夫妻档
夫妻长期各居一方,不利于家庭关系稳定。现在不少青年农民外出,开始夫妻一起进城找工作,一些定亲的恋人甚至也开始选择一起外出打工。时间长了,也能够找到一份还算合意的工作。可是由于文化程度低,或者缺少生活经验,初进城市的农村青年并不全都顺利。
焦铺村小王的哥哥在上海某机关工作。3年前,小王带着女朋友一起到上海投奔哥哥打工,为了生活方便和女朋友同居。女友怀孕后,小王的哥哥和家人商量让两人赶紧领了结婚证。两人忙于打工,没有时间照看孩子,孩子不到一岁就送回老家让爷爷奶奶照看了。
“成年累月在外边干活,孩子在家里,哪放心得下呢?即使跟着老人,也整天担惊受怕,特别是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我在外边吃不香睡不好。想得厉害了,就打电话给孩子,拿起电话,听着孩子叫妈,就想哭。”在外地打工的树栋媳妇说。
孩子在一定意义上成了夫妻感情的粘合剂。这些在外地一起打工的夫妻,相依为命。运气好的能在同一个企业做工,运气一般的在同一个城市里各自经营,运气不好的要不断地换工作。只有晚上才能聚在租来的地下室或者小平房里,相互体贴和照顾。生活在他乡,吃的住的都不如家里好,但是,对对方的依赖感让他们紧紧连结在一起,比在老家还要亲密。
观念转变很漫长
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阅历的丰富,农村青年处理家庭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大男子主义倾向近年来有所减弱,可是并没有根本改观。由于男人做工成为家中主要的经济来源,男人在家也处于主导地位,家中大大小小一些事情,主要是男人说了算,男人身上的蛮气、霸气还不少,遇事为对方考虑还不多。
侯楼村的二愣媳妇这样说自己的丈夫:“在外边打了几年工,穿得比原来干净了,比原来会说话了。可是也比原来能吹呼、爱面子、花钱大方了。挣那几个钱,回来跟二大爷似的,咋咋呼呼。做事不合他的意,就瞪眼。最怕的就是跟他几个要好的兄弟在一起,喝起酒来没完。”
家庭主要矛盾来自婆媳或夫妻之间,这时候年轻女性常常处于下风和弱势。农村妇女反抗的极端方式是服农药自杀。情感、心理和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情绪无法排遣,矛盾无法解决,成了妇女轻生的主要原因。
唐营村的金福媳妇有过一次痛苦的经历。4年前,因为和丈夫生气,她疯了似地拿起家里的农药瓶子就往嘴里灌。幸好送卫生院洗胃及时,才捡回一条命。如今回想起来,她觉得自己很傻。
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农村年轻人的生活。生男生女对妇女在家中的地位仍然有微妙作用。“有女儿是福气”。记者拿这句话问一些农村年轻父母,大多妇女对此点头认同,说女儿孝顺、细心。可是,“公公婆婆还是希望有个男孩,丈夫也是。”宫村一位姓范的媳妇说。
观念的转变,是提高农村夫妻生活和感情质量的重要因素。可惜很多小伙子还没意识到这一点。
(注:尊重被采访者意见,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