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自主研发,人力、物力必不可少,时间与金钱的花费更不是个小数。
对经济实力和科技资源相对有限的重庆来说,如何在养活3100多万人口的同时,尽快“治”好基础工业薄弱、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等老工业基地的通病,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充分利用本地军工产业、技术、人才的溢出优势,增强地方承接、配套能力,形成以“产业牵引、平台支撑、开放驱动、民为军用、政府促进”为主要特点的军民结合创新途径———去年11月初,《光明日报》在头版分三次对重庆军民结合促创新情况进行了全面报道。在其编者按中,写着这样一句话:他们的经验,特别值得财力相对有限又急需通过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省市借鉴。
“黄埔军校”的产业牵引
一提起重庆工业,人们少不了会联想到摩托车,自然也离不开嘉陵、建设这两家标志性企业。
“嘉陵、建设在这个圈子里就像是‘黄埔军校’。”重庆摩托车业一位元老级人士称,在本地摩企的技术、生产骨干甚至中、高层管理人士中,出身于嘉陵、建设的占有相当的比例;不少摩企老板的“第一桶金”,也与嘉陵、建设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这位人士认为,重庆之所以能在不到10年时间里成为全球最大摩托车生产基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嘉陵、建设的资源溢出———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民营摩企初创时最为缺乏的人才。更为关键的是,在民营企业涉足摩托车产业之前,先行一步的嘉陵、建设已经在本地培育出一个相对完善的摩托车配套体系。“军工产业溢出,地方资源来承接、配套,形成产业链雏形;产业链在市场法则下不断成熟完善,形成产地效应,又吸引来更多的军地资源甚至国内外资源……就像滚雪球一样。”
让“雪球”越滚越快的,是与之匹配的重庆产业发展思路,以及本地企业对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比如同样是大排量摩托车,隆鑫从宝马那里学习,嘉陵是通过自主研发,二者技术来源、创新方式虽有不同,但最终牵动它们的却是同一条产业链。
三大平台和“双木成林”
与摩托车产业的强势相比,重庆的高新产业技术“底本”并不丰厚。如何突破界限,将以往各自为政的军口、民口科技资源之“树”,聚成一片共生共享的创新之“林”,成为重庆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一道必须破解的题目。
2004年,我市在国内率先提出“三大科技平台”构想。依托军地双方企业、院校、院所和技术服务机构,搭建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平台体系,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发挥军地双方科技领军人物作用等多种方式,实现军民科技资源能量聚合、裂变,则是支撑这一构想的主体框架。
据了解,在我市首批确定的36个平台建设示范项目中,直接和军民结合相关的达到了2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项目,在规划之初也不会忘记将在渝军队院所、相关军工企业列入支持名单;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高交会、军博会累计交易技术项目已逾千项,合同金额高达416亿元。
“双木成林”给重庆带来的是科技队伍和创新实力的极大提升。目前,全市80余万科技人员中,有6.5万人直接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两院院士、各类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分别有10人、387人和2024人。原始创新方面,我市“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预防煤矿瓦斯动力灾害”、“家蚕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与分子改良”等3个项目已被国家列入“973”计划,在光机电、生物制药技术、燃气汽车、新材料等领域,研发水平已跻身国内先进行列。
开放创新助“神舟”飞天
4月8日下午,来渝参加“中国载人航天(重庆)展”的航天英雄杨利伟专程前往西彭,参观曾为神舟五号、六号飞船研制、生产舱体结构件、覆盖件等关键材料的西南铝业集团,并在临走前留字一幅:西南铝助“神舟”飞天。
有意思的是,西南铝业用来为神舟飞船提供配套的高技术铝材,不仅代表了我市军民结合促创新的最新成就,还包含着来自国外科研机构的技术“血统”。事实上,像西南铝业这样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院校展开项目、技术、资金合作,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并实现军民两用技术再造的事例,如今在重庆可谓俯拾皆是。长安CM8汽车、混合动力CV9汽车,金山OMOM胶囊内镜及其他微机电项目,以及重庆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基于LINUX操作平台开发现场控制器的尝试,便是在开放式创新思路下结出的硕果。
随着军用、民用技术差别的日益缩小,以及国家对民企“从军”政策的渐次放开,“军为民用、民为军用”的互补共进态势在我市军转民企业、民口配套企业和军口溢出企业已成潮流。在耐德、信威等一大批民口企业纷纷以“配套军口”作为自身定位,不断开展针对性创新的同时,在民品市场打拼多年的军转民企业,也适时将其所累积、创造的大量先进技术“反哺”到军用领域,嘉陵集团的600cc大排量摩托车、巴山仪器厂的移动卫星通讯和电视接收系统,甚至在商品化前就已接到军方订单。
地方扶持“军民一家亲”
在军工根基深厚的重庆,军民结合一直被市委、市政府当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战略。近年来,本地所有涉及军民结合的重大问题,都少不了主要领导的亲自决策、主动协调;每一项创新扶持政策的出台,更体现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为你服务,为我所用”这种“军民一家亲”的和谐发展氛围。
在2002年6月召开的全市新产品开发工作会上,55家因新品开发、技术创新获得财政补贴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是军民结合型企业;为推动军民结合技改项目的实施,“十五”期间,我市加大“三线”企业退税保障力度,累计退税金额高达12亿元;第三军医大学每年从市里得到的科研经费,比来自本系统的还多70%。
为彻底消除军地之间的体制和沟通障碍,近年来,我市在所出台的相关法规规章中,无一例外地对推动军民结合、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作出明确规定,并先后与中央各大军工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军地协调会议、军民两用技术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协作机制。此外,我市还明确了军口单位在本地汽摩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带头地位,更提出将建设军事装备及军民两用技术国家级研发生产基地,争取建成国家级军民结合科技示范园区。据悉,即将出台的《重庆市科技中长期发展纲要》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有关军民结合的部署占有不小的篇幅。
伴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我市军民结合创新体系也在资源高效利用、双向优化配置的过程中不断走向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直辖以来,全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中,近1/3出自军民结合企业;2000-2004年间,重庆军工系统共获得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0余项,其中国家级成果30余项,成果转化率达60%;2005年,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在全国的排位,已从2000年的第20位跃升为第10位。记者王海达关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