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下两层狭窄的楼梯,记者来到了吴红传的法律服务站。服务站位于贵州师大附近当街的一个高坎背后,只有一张老式课桌,一条长椅,一张茶几,几张塑料凳,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显得局促、狭小。如果不是门外挂着“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服务站”的蓝色牌子,很难发现。
吴红传家里并不宽裕,就连学费和生活费,很大部分也得靠他自己打工解决。为了建立这个服务站,他拿出了假期打工攒下来,准备交下学期学费的1000多元,交付房租和其他一些初期费用。为了节省开支,援助站的桌椅是吴红传从二手市场低价买来的。
2006年3月中旬,经过近2个月的准备,吴红传的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服务站终于成立。之所以要成立这个服务站,和吴红传的个人经历有关。
吴红传的老家在河南商丘农村,家里有三个姐姐,他排行老小,几亩地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中学毕业后,他放弃高中进入当地一所中师学习,中师毕业回村当了语文老师,接着自考大专、本科、研究生,为了挣够学费、生活费,他做过家教、搬运工、甚至收过破烂。
吴红传的生活很俭朴。他说,长这么大,他从来没去过咖啡馆、饭店、肯德基,就连理发店也只敢进那种最便宜的背街小店。但是,他却坚持要为弱势群体建立一个法律服务站。 深入社会底层 体验背篼棒棒生活
边学习边打工,让吴红传有了很多异于常人的经历。
2004年暑假,吴红传和导师在铜仁、黔东南等地的十几个村镇考察传统苗医药保护继承现状时,当地人的贫穷,让他产生了深入社会最底层的想法。
2005年暑假,吴红传背上了背篼。背货——给钱,看似平等的交易,却通常没有对等的关系。一次,在菜市场,一个中年妇女找吴红传背菜,背篼里装得满满的,手里还提着两大袋,从买菜到送菜,一个多小时下来,吴红传只拿到了1块钱。“我就像个机器人,从头到尾,她始终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这让吴红传的心里犹如打翻了五味瓶,他想告诉大家:“背篼”是人,也有自尊,是应该有人尊敬的劳动者。
一次,吴红传决定去人流量较大的火车站附近等活儿干,上午9点,他乘上了一辆公交车。车上人不少,他刚刚上车付完车费,就听见司机喊:“背背篼的,站到最后面去。”吴红传顿时觉得十分难堪。
因为做背篼,吴红传不时遭到歧视和冷嘲热讽,这些日子让他更深地体会到了弱势群体生存的艰难与无奈。此外,弱势群体更是经常被人侵害合法权益。
2006年1月,他利用寒假时间,来到重庆,体验和背篼相差无几的重庆棒棒的生活。
在重庆当棒棒时,吴红传亲眼目睹一个中年男子,叫来几个棒棒帮忙抬一扇大铁门。四个棒棒抬着铁门跟着该男子走了近两条街,听到后面有人大喊:“棒棒,铁门快放起。”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七八个大汉就跑过来,拉起几个棒棒一阵拳打脚踢,他们说棒棒们抬错了货。而此时叫棒棒抬铁门的男子早已没了踪影。吴红传告诉记者,四个棒棒因为背错了货物,被货主打得半死,却得不到半分钱的医药费。
一次,在菜市场,要搬运1000多斤的白菜,爬30多米的高坎,吴红传肩膀磨出了血印子,还差点摔下楼梯,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就坐在楼梯上休息了一会。可辛苦了1个多小时,老板却嫌他慢,一分钱不给,叫他直接走人。
干了活却拿不到钱,或是很少一部分钱,是很多背篼、棒棒面临的直接问题,但就是这样最基本的利益,他们也没有想过如何保护自己。
在吴红传的电话本里,留有不少背篼、棒棒的电话,他和很多背篼、棒棒成了朋友。听说他是法学研究生,也有少数背篼、棒棒会向他咨询法律方面的问题,可是很多人“就算知道法律,也不知道该怎样利用来保护自己。”
两次体验生活,让吴红传对背篼、棒棒们的生存状况担忧,作为法学硕士研究生,他开始更深地认识到,要帮助他们,仅仅是了解还远远不够,最直接的,莫过于提供法律援助。
二十多名志愿者 加入服务站
当背篼、做棒棒,再办法律服务站,吴红传身边很多同学都是从不解到支持。在重庆,吴红传住在一个大学同学那里,“当他知道我是来当‘棒棒’后,他第一句话就是‘你神经病啊,干什么不好,非要做这个’。”
“有时候,真的很不理解他,但感觉他是真的深入到了社会底层,发现了一些我们没有发现的东西,虽然让人惊讶,但应该得到帮助和支持。”吴红传的同学顾春华告诉记者。
受吴红传的影响,顾春华也加入了援助站。
师大法学院05级的研究生吴旭梦也是服务站的志愿者,他说:“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或许也是给我们自己的帮助,大家齐心协力,总会越来越好。”
“是吴红传唤起了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要对社会的理解就应该要深入社会,不然,就算看到了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我仍然会熟视无睹。”吴红传刚开始当背篼时,同班同学杨振宁觉得他是在出风头,现在他也是法律援助站的志愿者。
服务站从策划到建立,由最初的只有他一个人,到现在已有了20多名志愿者。吴红传的行为得到了身边更多人的理解、帮助与支持,师大、贵大等学校的法学研究生纷纷加入援助站。
尽心尽力服务 乐观面对困难
记者看到,尽管距离服务站成立还不到一个月时间,站里的《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登记表》里已经有了近50余条登记的求助者信息,这还不包括一些没有登记的口头法律法规咨询。
服务站的志愿者基本都是在校研究生,虽然规定服务站每天必须有2个志愿者轮流值班,上午9点到12点,下午2:30到6:00,但只要有时间,很多志愿者就会到这里来。
除了提供一般的法律咨询,这里还为求助者提供代理诉讼、代理非诉讼、代写诉讼文书等法律方面的帮助。
但是,一桌、一椅的简陋办公环境,让很多前来求助的人有过怀疑。若不是多次采访,记者第一次走进服务站的时候,也同样对这个免费的法律援助站产生过怀疑。
吴红传告诉记者,服务站成立不久,有个20多岁的年轻小伙来到服务站,没有进门,就站在门口,观察观察了房子,又看看他,一句话也不说,足足过了五六分钟后,才很惊讶的问:“这里真的是免费的法律援助?”得到肯定回答之后,他仍是不敢相信,说世界上怎么会有免费的事。想了大概10几分钟,才开口告诉吴红传,他的2万多块钱被骗婚的骗子骗走了,身无分文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止他一个,来的很多求助者一开始都是小心翼翼的,很谨慎。”
4月6日下午5点左右,在服务站,记者遇到了前来咨询的杨天贵。他是黔西县的农民,两年前妻子离家出走了,去年他只好带着3个还不到10岁的孩子来到贵阳,靠背背篼为生,心里盘算着只要把孩子带大,就和妻子同归于尽。前几天他路过师大,看到免费的法律援助,就试着讲述了自己的情况。“实在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更没想过用法律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没想到他们不仅帮我免费写起诉书,还帮我打官司。”杨天贵很感动。
要打官司了,杨天贵却拿不出一分钱。经过志愿者们的多次商量,大家决定还是亲自去杨天贵的家乡,为他代理诉讼。“现在大家正在筹集来回的路费。”服务站的志愿者杨振宁向记者介绍,代理诉讼、代理非诉讼、代写诉讼文书等法律方面的帮助全是免费,但像杨天贵这样的求助者,服务站仍然要自己解决车费,经费仍是他们目前最大的困难。
虽然有很多困难,但吴红传们仍然干劲十足,他们喜欢说:“总会越来越好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