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红领章》剧照
《红领章》故事讲的是上世纪70年代,北方边陲某师侦察连和通信连新来了一群年轻的男女军人。这里有老伤残军人的儿子赵海民、生产队长的儿子李胜利,有大军区副司令员的女儿刘越、上山下乡插队在内蒙古的城市青年马春光等。他们从新兵训练到下连当兵,逐渐成长为部队干部。军旅生涯中,他们由相识到相知,成为亲密战友,有的还成了亲密爱人。80年代,该师在百万大裁军中先期进行精简整编,有些人含泪告别了军营。赵海民作为这批军人的代表,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大阅兵。
刚刚看到《红领章》这个剧名,说实在的,我并没有立即观看的冲动。虽然近年来,以《突出重围》、《DA师》等为代表的“军训”电视剧曾经创造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也带来了众多的模仿者,而多数反映和平时期军队生活的电视剧由于特殊的题材限制,内容又逐渐远离大众生活的中心,加上某些概念化创作观念的影响,多少显得与大众的电视兴趣有些距离。但是,后来当我抽出时间观看这部《红领章》的时候,却受到了意外的震动,作为一个专业评论者竟然一反常态,时常一边看,一边热泪潸然。
我想,在今天这样“编”出来的电视剧盛行的时代,《红领章》的感染力是奔向人的心坎中的。事实上,这部电视剧的制作并不华丽,演员也几乎没有大牌名角,无论是历史场面或是战争场面也都并不浩大,但是,它却深深地感动了我。
赵海民的老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当兵,不是为了自己的“光荣”,而是为了送一个能到战场上流血牺牲的合格军人,当他以一个残疾老军人的名义,脱掉假肢,独立在冰天雪地,请求部队公正考察自己儿子的时候,你感觉到的既是一个老人的倔强,也是一个父亲对自己儿子的信任,更是一个老军人那种对国家和军队荣誉的无限热爱。赵海民到部队后,经历了种种磨难、挫折、陷害,甚至犯下了一个军人不应该犯但作为一个儿子却难以避免的错误。他不仅逐渐将自己从一个老百姓改变为一个军人,而且他身上那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军人气质不仅征服了战友,而且征服了他的“竞争者”。虽然他血气方刚,虽然他任性倔强,但是他身上有一种可以被称为“高贵”的军人气质或者说是血统——坚定、自信、开阔、果断,用电视剧中老班长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他喊出的口令,似乎都不是冲着你耳朵去的,而是冲你的内心去的,它能够唤起你一种意识,让你确信自己是一个伟岸的军人!
这样一种英气飒爽的精神,似乎与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盛行的环境多少有些隔膜,但是,那种精神的穿透力已经冲破了“年代”差异的所谓“代沟”,它用一个个丰满的人物演绎了一种真正崇高的精神,让我们不得不喜爱这样一种用坚毅、信念和聪慧构成的“高贵”品格,而这种喜爱,既是我们对电视剧的一种眷恋,其实也是对我们内心的一种精神净化。至少对于我来说,青年时代的种种英雄梦想、与父亲那种无言的血脉联系,那种用正义征服世界的少年豪情,甚至那种自尊的年轻人内心骄傲而纤细的爱情渴望,似乎都在触动我的记忆,触动我的情感深处,触动我日益世俗化的心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领章》是一部相当煽情的电视剧,甚至在电视剧中,那些顶天立地的男人们也常常会禁不住热泪盈眶。但是,这里煽动的不是儿女情长的情,而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情,是一种阳刚之情,这种情不是让人哀伤而是让人振作。也许我们会觉得电视剧对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时代氛围似乎做了有意淡化而影响到作品的历史感,会觉得电视剧前大半部分赵海民的成长故事似乎比后面的成熟故事具有更大的艺术感染力,但是,我相信,这是一部有力量的电视剧,这种力量,来自于那种成长的精神,那种开阔、坚毅、坦荡、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念的精神,不仅在唤起我们过去的梦想和记忆,也在洗涤着我们现在的庸碌和狭隘。我以为,《红领章》带给我们的不是一种单纯的娱乐,而是一种心灵的激荡以及激荡以后的一种被净化的平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