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全世界95%以上的生产型合作社都是失败的,那么,剩下5%的奇迹就在温岭。从2002年创立初期的20个社员到现在的200多个社员,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在全国8个省建立了13个生产基地,带动几万农户种植西瓜13000多亩,年产量700多万吨。 他们注册的“玉麟”西瓜打出了品牌,一年四季都向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输送。“合作社已经建立起生产、服务、销售一体化的西瓜生产经营机制,农户只要安心种西瓜,保质保量就行了。”彭友达信心十足:到了年终分红,每个社员拿个七八万元不成问题,好的基地甚至达到二三十万元。这,只是浙江2400多个专业合作社的一个缩影。
哪里天气好就把西瓜调配到哪
4月14日上午,宁波,气温骤降。一辆满载西瓜的货车刚抵达那里,就被紧急调离,开向青岛。“哪里天气好、价格高,我就把西瓜调配到哪。”现在,彭友达每天最关心的就是天气预报。而在5年前,这一切是农民彭友达想都不敢想的。2001年,箬横镇2500户农民从种粮改种西瓜,当年就获得大丰收,全镇西瓜产量达到4.13万吨。不料烦恼由此而生:大量西瓜集中在温岭市场,卖瓜难。“我们也想把西瓜卖到大城市,但就自己这几亩地的西瓜,运送成本太高。”彭友达一盘算,联合20多户瓜农把西瓜运到了杭州、上海等城市。“结果,每亩赚了一万元!”赚钱对农民最具有说服力。第二年年初,在镇政府鼓励下,彭友达等29户农户组建起箬横西瓜合作社,占到村里瓜农的一半。合作社按股份合作制方式,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和分配,实现提供瓜苗、技术培训、市场销售、结算分配等“八统一”,专门从事“玉麟”牌西瓜的标准化生产。
台风考验合作社抗风险能力
合作社要发展,就得扩大生产,彭友达们选择了一条途径:在冬季种出西瓜。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彭友达移师广东、海南等地。这是搞小生产的农民做不到的,但因为“合作”的力量,他们做到了,但也经历了大风大浪的考验。2003年11月,合作社的海南西瓜基地突遭特大台风袭击,近千亩西瓜毁于一旦,直接损失1000多万元。“看着即将收割的西瓜在地里炸开花,农户们都跟丢了魂似的,这可是他们几年的心血啊!”彭友达当即召开社员大会,“只要你们有信心再接着搞,钱由我来负责。”第二天,彭友达赶回温岭,筹得350万元资金打到海南基地的账上。补种后,第二年五月,海南基地的瓜喜获丰收。紧接着,彭友达带人转战广西再种。两地一算账,挽回损失800多万元。吃一堑,长一智。箬横西瓜合作社出台新政策,要求13个基地都拿出30万元风险基金。彭友达说,“再遇到灾害时,合作社马上就能拿出钱来启动救灾,抗风险能力又强了。”如今,一年四季都能见到“玉麟”西瓜,在年节市场上,“玉麟”一个能卖到四五十元呢。
立法给农民吃下定心丸
2005年,浙江颁布实施了全国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明确合作社的合法身份,可通过工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温岭信用社可给我们办贷款了。”彭友达看到了法规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今,箬横西瓜合作社名声响了,来自荷兰、新西兰等国的同行都慕名来“取经”。彭友达的下一个目标是:“2006年,在每个省搞一个基地,再就是走出国门。”现在浙江几乎每一种特色农产品都有相对应的合作社,全国的试点也已扩展到陕西、安徽等12个省市。去年浙江全省2400多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近200万人,人均增收500元。
专家:合作社发展与现代经济相符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博士后徐旭初:农民单家独户闯荡市场往往摔得头破血流,合作社能让农民们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变得相对强大一些。浙江省2400多个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与现代经济相符合的,这种市场导向型的经营合作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健康、良好、有效的微观基础承载。建设新农村说白了,一是各级政府要转移支付,提供物质财政支持,二是要健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体制。可以说,这些合作社提前打了个漂亮仗。(记者刘徽都市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