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位年届70岁的老人,能连续一步跨上两节楼梯,一路“跃”进他在大庆油田公司三楼的办公室。
4月19日上午,在王德民就要去北京参加中油集团科技大会的前几个小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一说起怎样才能让大庆油田多采油,王院士立刻来了兴致,他活跃的思维仿佛一下子触摸到了千米以下的沙岩和油层间。
“现在采出的每一滴油,都离不开科技,离不开创新。”
他说,当前,大庆油田的三次采油技术是世界上最领先的。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聚合物驱油基地,这是保证大庆油田继续保持油气当量4000万吨以上的技术基础。而这些主要得益于数十年来油田科技人员从来没有停止的自主创新。
从1961年他推导出的我国第一套至今已累计使用100万次的不稳定试井的“松辽法”,到1965年他首次在世界上研制成功并推广的钢丝起下的测试仪器;从上世纪70年代他分别研究并推广了国内首创的偏心配产、偏心注水工艺和“限流法”压裂工艺,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他组织领导完成的“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攻关,直至他正在研究的无碱复合驱油技术。王德民作为大庆油田的科技领军人物,一直在“创新—成果应用—再创新—再应用”中执著地奔跑着。
“大庆油田的地下结构太复杂了,地质储量的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意味着我们要比国外的同类型油田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多开采出至少5000万吨的石油。”
他说,大庆油田是很难开采的陆相油田,开采以来,几乎所有的技术难题都是大庆人自主解决的。要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就要采用新技术,敢为人先、放胆前行,坚持创新精神。搞技术创新不是为了得奖,而是用创新技术解决油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王德民共主持攻破重大科研项目64项,平均两年三项,并且这些成果全部在大庆油田的实际生产中得以应用和推广。
1994年,王德民被评为中国首批工程院院士。
王德民不愿意别人对他提到退休这个词儿。从2000起,他不再担任大庆油田公司的主要领导,但事实上,他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油田的科研岗位,他依然是公司的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每年全油田的技术课题几乎仍要由他来把关。同时,他也有了更多的时间亲自确定科研项目并付诸实施。他退职后的这些年,每年仍然至少有一个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的奖励。
2005年,他主持攻克的“泡沫复合驱油”技术,创造性地将聚合物、碱、活性剂加上天然气合而为一,充分利用泡沫上浮顶油和“油流水阻”、“大缝堵小缝钻”的特点,把油岩上层的油驱走。经现场试验表明,这项驱油技术,可让采收率达到70%的世界新高,是目前国际上绝无仅有的创新技术。该技术现已获得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发明专利,并荣获2005年度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
“搞油就是这样,每当一个课题研究成功,总是有下一个课题在那里等着你。你会在一个课题成功应用的背后,发现有更多的新课题出现。”
他说,大庆提出创建“百年油田”目标,年油气当量4000万吨要稳定到2020年,这对全油田科技人员来说是个巨大挑战,更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还有一大堆的新课题在前面等着,你说,我能停下来吗?”王院士的语气年轻而又充满激情。(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