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3日是第十一个“世界读书日”。21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已经连续6年持续走低,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与此同时,网络阅读率大幅增长(《北京娱乐信报》4月23日)。
该结果引起了一些不安。有评论认为,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倡议“重新唤起读书激情,让我们的社会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让读书成为我们的时代风尚。”大概亦与此有关:日前,中宣部等11个部委首次联合倡导发起全民阅读活动。
这些倡议是积极有益的,不过在笔者看来,对这一结果也未必只是要忧心忡忡———《新华每日电讯》23日报道,在1998年到2003年之间,有上网阅读习惯的人数年均增长率达78.9%,所以,在网络时代的所谓“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未必真就代表了阅读的减少。当然,网络的阅读与图书的阅读,无论在内容还是方式上都是有着相当大区别的。但无论如何,这些数据足以表明:在当前,对阅读必要性的认识本身,仍然不是个问题———成“问题”的,或许只是“传统的阅读方式”。
就在近几年,互联网在我国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任何人,只需要一台普通的电脑,只需要一点点的网络知识,就可以任意打开世界的窗口,就可以尽情享用知识和资讯的盛宴。有人写道:互联网“重置了人类现有知识的布局,更新了人类掌握知识的方式”;“几乎没有什么知识,不能为我等所用……互联网没有壁橱,比特世界不存在保险箱,那是一片没有暗礁的大海,清澈见底,一览无余。”
网络阅读的优点还在于,网络有着比纸质图书更便捷的检索功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迅速选择自己需要的阅读信息。就此而言,“世界读书日”的主题是“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而网络阅读却同时做到了“让每一个读书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在“性价比”如此优越的互联网面前,传统的阅读方式遭淘汰,再自然不过———尤其是,当然有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已经日益失去文化责任的担当,图书出版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趋于泡沫化、庸俗化、低质化,内容上一味媚俗,价格上却“一切向钱进”。此时,人们的图书阅读率走低而网络阅读率大幅增长,实属必然。
当然,在“每一粒沙子可能都有一个IP地址”的时代,阅读的质量高低,实在是很不牢靠的———古人云:开卷有益。然而这句话在网络时代似乎已经不那么适宜,“开网”并不总是有益的。因为已经丰富到“超载”程度的海量网络资讯,其另一面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拥挤不堪的网络资讯中,虽然也裹挟着不少的知识和文化,然而却又使知识和文化变得稀薄,乃至无从寻找。可以这样说:网络上虽然具有海量的资讯,然有资讯中却未必包含着知识;即便有知识,然而其中未必包含着文化;即便看似有文化,却又未必是真文化。
所以,拯救传统阅读方式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对网络时代的新阅读形式善加引导,让青少年的网络阅读中多一些“技术含量”,并给他们尽可能地提供多一些有价值的内容。有人提议:把一些已经进入到公共领域的经典著作完整准确地放到网上,以方便网民阅读。笔者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好的建议,这样的态度也是对待网络的正确态度。在当前,这应该是解决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改善网络阅读环境的双赢之举。
郭之纯(河北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