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提示:昨天是第十一个“世界阅读日”,然而,读书却正遭遇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近期,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做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只占到全体人口的5%左右。读书习惯似乎渐行渐远了,成了“遗失中的美好记忆”。“阅读危机”正向我们逼近!
文/记者柯学东 图/骆昌威中山图书馆期刊阅览室里经常是读者寥寥。
4月23日是伟大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逝世的日子,也是许多著名作家的生辰或忌日。为纪念他们,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以鼓励大家尤其是青年人去发现读书的乐趣。
时间:4月22日(星期六)地点:广州购书中心
特写:读书是遗失的美好记忆
前日,礼拜六,广州购书中心人头攒动。选择在“世界阅读日”前夕来这里的人还真不少,但他们买书、看书似乎与“世界阅读日”无关,因为记者询问其中多位读者,他们的普遍反应是:“有这个节日吗?”
一位30岁左右的女士吸引了记者。她和她5岁的女儿,各自拿着一本书在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母一女,两份悠闲。女士名叫黄娟,在一家药业公司上班。
黄娟说,周末到书店来,一是为五一假期买几本书,另外也是来“寻找遗失的记忆”。“我看书喜欢一气呵成,看到好看的书,就放不下,哪怕是点蜡烛打手电筒也要读到尽兴。以前寝室晚上10点钟熄灯,我就买了个充电应急灯。怕灯光影响室友们休息,就在床上拉了两层厚帘子。夏天特别难过,天气闷热,寝室里没有空调、电扇,再遮上两层不透气的帘子,打上瓦数不小的照明灯,我的床铺就像一个小型桑拿房。”对于那段艰苦的读书岁月,在黄娟看来那是一种美好的记忆。
“阅读的快乐,我已经好久没有体会了。这就是我今天来书店的理由。”黄娟最后这样对记者说。学子们为课业所“压”,无暇读书。
调查:六成被访者阅读量逐年降
只有4%的被调查者会花10%以上的收入去买书或订阅报刊;52%的人每月在这方面的支出不足1%。
61%的被调查者“没有时间”阅读。
其实,很多人与黄女士一样,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并不是书店里的常客,有些人,甚至是今年内第一次来到购书中心。
许多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在我国各阶层中特别是白领阶层和青少年阶层,阅读率都在下降。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近期所做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受文化程度限制而有阅读困难的人数比例,较1999年下降8.7%的背景下,国民阅读率却比1999年下降了7.8个百分点。
另外,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只占到全体人口的5%左右。而大洋网的调查也显示,66%的被调查者阅读量都比5年前减少了,47%的被调查者很少订报纸和刊物。
与上网和看电视等消闲相比,传统阅读的“颓势”更是明显,大洋网的调查数据表明,每天花在看书上的时间不到上网、看电视时间一半的被调查者占77%,只有6%的人花在看书上的时间超过了上网和看电视。
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这个文明大国现在的读书风气更令人担忧。据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为55本。而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九年期间学生课外读书量要达到400万字,如果每本书是10万字,就是九年读书量为40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
在我们这个极需知识的时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阅读危机”的出现?许多人反映是“没时间”,这在大洋网的调查中得到了印证,61%的被调查者“没有时间”阅读。
“没时间”似乎是人们提得最多的借口,散文家、诗人、《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认为,“没时间”实际上只是阅读少的表象,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过于“浮躁”,房子、车子、票子成了人们追求的第一目标,很难“静下心”来仔细阅读。
争论:看网络小说算不算阅读?
在出版界公布国民阅读率下降后,网上出现了诸多不同的声音,因为出版界的调查并没有把“网络阅读”包括在内。
他们的观点在于,在信息化的今天,上网浏览新闻,看网络小说,统统应该属于阅读。有网友认为,如果把“网络阅读”包括进去,我国国民的阅读率肯定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
网友“小螺”认为,“很多人把现在大家阅读少的原因归咎于网络,我觉得有失公允。毛主席当年在菜市场那么嘈杂的环境中都能排除干扰,埋头读书。同样,真正爱读书的人,不会因为网络出现了就放弃阅读。鼓励阅读我同意,但不要‘妖魔化’网络。”
对此,《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曾连续三年建议国家设立“国家读书节”的赵丽宏不以为然。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网络阅读”不能取代传统阅读,因为阅读包含一种极具创造的想象力,是其他脑力活动所不及的。如果传统阅读消亡,人类的很多想象能力也会消失。把书本暂搁一旁,打开电视,逛逛网站,的确是有一种轻松的感觉,那是因为你大脑的一大部分都停止了工作,电视影像的光束直射入你的大脑,你被动接受,并不需要输出什么。
赵丽宏还对记者说,他也经常上网,而且还有自己的博客,但他始终把传统阅读放在第一位,前不久,他花了3个月的时间,重读了一遍《追忆似水年华》。
建议:设“国家读书节”扬书卷气
“阅读危机”已经引起了各方人士的注意,在今年的两会上,很多政协委员提出了设立“国家读书节”、“国民读书年”的提案。其中走上前台的有3个人,他们是朱永新、赵丽宏、席舒。他们3人代表着3种身份、3个阶层:朱永新既是苏州市副市长,也是苏州大学教授;赵丽宏是散文家、诗人;席舒是连锁书店的老板,是文化人,更是商人。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朱永新给阅读以最高的“地位”,这也是他认为自己所说的话中最为精彩和满意的一句。
朱永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阅读节是国内外比较普遍的通行做法。为此,朱永新在今年的提案中再次建议,把每年的9月25日(鲁迅先生诞辰日)作为中国的阅读节。
但是“国家读书节”、“国民读书年”的提议结果并不让人乐观,朱永新一度在他的博客上透露,“有关部门给我的答复是国家原则上不增加新的节日”。但朱永新有一股韧劲,他表示,“一定要为读书节鼓呼到底”。
行动:全国书市购书统一八五折
北京、广州、成都、沈阳四大城市同步进行阅读主题直播
本报讯
(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黎淑文、吴鹏姣)昨天是第11个“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也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全民阅读日”。
广州举办大学生辩论赛
昨晚八时起,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北京、广州、成都、沈阳四大城市同步进行持续一小时的阅读主题直播联动。北京分会场,小学生在父母的陪伴下,集体朗读三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广州分会场则举行了以“《广东九章》:飘红广东文化”为题的大学生辩论赛。在成都,巴金的读者们交流读书心得。沈阳则启动了“图书漂流”,读者阅读完一本图书后即将书放在公共场合,继续向下一位读者“漂流”。
爱读书更要读好书
当天,广州市新华书店、广州市购书中心还举办了多场以“将阅读融入生活,让书香沟通你我”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包括“保护知识产权”现场咨询宣传活动、知识产权以及法律类图书展销、正版音像制品推介等活动,鼓励市民“爱读书,读好书”以及自觉保护版权。
今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等11家部委联合公布《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倡导“世界读书日”前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爱读书,读好书”活动,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阅读日”。
为鼓励人们读书,昨天,全国各地的书店统一对购书者实施“八五折”优惠的让利措施。
网络、书价分流“读”者
针对“市民不爱逛书店”的问题,记者昨天在购书中心随机采访了10位正在挑选图书的市民,其中7人抱怨如今“图书价格太贵,影响购书欲望”。
另一方面,阅读载体的改变也分流了相当一部分读者。一位姓黄的女士表示,过去自己一般两周左右逛一次书店,但如今一两个月才进一次书店,原因是“买书不如从网上下载免费的电子图书来得实惠、方便”。
又讯
(记者张影 通讯员欧小波)昨日是第11个“世界读书日”,由省文化厅、中山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读书有奖征文比赛活动颁奖仪式在中图文德分馆举行。(来源:广州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