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彪)2004年,有着“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之称的西安鼓乐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可惜的是最终落选;2006年初,西安鼓乐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 记者昨日获悉,我省有关部门准备就西安鼓乐再次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我省拥有丰厚的民间文化资源,光音乐、戏曲类就有陕北民歌、紫阳民歌、秦腔、碗碗腔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艺术形式。为何要把“西安鼓乐”作为“申遗”的项目呢?
“西安鼓乐是中国古音乐的活化石,其价值在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至少排在前几位!”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介绍说,西安鼓乐至少已有600—800年历史,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区以及周围郊县长安、蓝田、周至等地。作为唐代音乐的遗韵,西安鼓乐目前存活的曲目有1100余首,包含了唐宋以来的大曲、宫廷燕乐、教坊大乐、民间小调等,演奏活动蕴含丰富的宗教和民俗内容。
对这个已经濒危的民间文化传统,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地进行抢救性保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专家学者就开始调查、记录和整理西安鼓乐。1980年,省文化厅批准成立“唐代燕乐研究室”,抢救、整理和研究西安鼓乐,并陆续编印《西安鼓乐曲集》等曲谱辑录。2000年以来,省文化厅专门成立西安鼓乐抢救保护领导小组……这些努力也使西安鼓乐得到了重视和认可,它先后被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和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记者了解到,我省有关部门有意就西安鼓乐再次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刘宽忍告诉记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省文化厅于4月27日联合在西安举行“中国西安鼓乐学术研讨会”,将有来自全国及我省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与会探讨西安鼓乐的历史传统、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同时成立西安鼓乐协会。此外,我省今年还将建立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