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县的王河村、富卓村和耀卓村,最近成了县上新农村建设中众多村干部学习的榜样。而在过去,这三个村是出了名的穷村、上访村、“烂包”村,现在它们分别以搞生产、整村容、正乡风为突破,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也激发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形成了争先进、比成效的实干风气。 白水县委书记史优胜感慨地说:“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整体的工程,‘20字原则’里涉及5个方面的内容,实践证明无论从任何一个方面去突破,都可以取得整体工作的推进。”
王河村:小小西红柿开启文明乡风
在苹果之乡白水,雷村乡的王河村并没有多少优势,因为这里并非苹果优生区,在其他村子通过苹果致富的年代,王河村人是苦恼的。1997年,刚上任的村支书史建华提出了搞大棚菜的思路。
为了开展大棚菜产业,史建华带着村干部在信用社等了3天,硬是感动了信用社主任,得到了36万元贷款,打开了大棚菜种植的第一道大门。经过9年的发展,全村共建成大棚258座,90%的农户种上了大棚菜,每亩大棚西红柿每年纯利润至少2万元。王河村的大棚菜远近闻名,尤其他们的西红柿更是供不应求,卖进了西安、渭南的超市。
生活有了奔头的王河村农民,忙得再也不会白天晚上打麻将,再也不愿东家长西家短扯是非,大家聚在一起谈话都离不开大棚菜。村民们主动向史建华提出来要修路、搞绿化,要建公厕、砌猪圈……小小西红柿带动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也开启了村民对文明乡风的追求。
王河村的经验证明,针对各村的实际,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必然带动新农村的全面建设。今年以来,白水县下大功夫因地制宜抓生产,坚持一村一品,发展畜牧养殖、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果、畜、沼一体化建设。对苹果产业,连续3年每年用10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提升白水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专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了携手共建“苹果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协议。
富卓村:整洁村容换来经济大发展
井头乡富卓村曾是一个出了名的上访村,由于村务不公开,老百姓对村干部不信任,村里的工作很难开展。1998年村民人均收入590元,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
这一年,在村民的一致要求下,从事煤炭运输的朱杨进当上了村支书。他一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争取各种资金修路、搞绿化。一些村民不支持,强拧着不配合,面对困难,朱杨进始终坚信村容村貌的改变必然带来经济的发展,他在村里大会小会做动员,啃下一个个“硬骨头”,统一规划了建房、硬化了道路、绿化了村庄,把富卓村建成了一个花园式的新农村。
漂亮的富卓村,很快引起了来白水投资、旅游人的注意。依托村里成片的苹果树,2004年9月他们办起了“苹果人家”农家乐。从刚开始的三四家,到现在共发展了42户,年均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如今的富卓村已经成为白水的一个旅游资源。
富卓村的经验证明,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是一个村良好发展的外在表现,也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白水县提出了“三清”(清垃圾、清杂物、清路障)“三改”(改灶、改厕、改圈)的整改思路,要在各村设立固定垃圾点,建立乡村公厕,达到道路硬化,庭院净化,巷道亮化,村庄绿化,人居环境美化的效果。
耀卓村:“五老治村”引领道德回归
在冯雷乡耀卓村,村民们最近正热衷地谈论如何建大棚种西红柿,在此之前,这个村是出了名的“烂包”村。变化来自新上任的村支书井剑英,一个个体老板,他最大的创举是在村里组织起一个“老年协会”,发动村里的老革命、老教师、老红军、老干部、老模范,帮助管理村务。
老年协会共有61人,村里的大事小事,井剑英都要和协会商量着办。老人们非常支持村里的工作,只要是为集体办好事,老人们就主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遇到谁家婆媳吵架了,哪里邻居闹矛盾了,谁家的子女不孝顺了……老人们只要听说,都会赶去主持公道。渐渐的,他们在村里树立了威信,弘扬了正气。协会会长、老教师王宝儒说:“过去村民之间有争执,没有人站出来说公道话,结果正义的力量得不到支持。成立协会后,我们代表协会出来主持公道,再加上老年人的威信,很容易说服群众。”
在“五老”的大力支持下,耀卓村村民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婆媳矛盾少了,邻里矛盾少了,没人乱倒垃圾了,夏天甚至看不到光着脊梁上街的人,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使耀卓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现在,他们集中精神搞生产,提出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水相连”的建设思路,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实施了。未来的耀卓村发展令人期待。
耀卓村的经验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白水县在全县农民中开展“三争三学”活动,既学政策法规,争当守法公民;学道德纲要,争当文明村民;学科技文化,争当致富标兵。为了便于农民学习,县上出资印发了6万册《农民教育读本》,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广大农村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新风尚。
(本报记者 林 琳 通讯员 刘京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