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典诗文柜台前冷冷清清
本报记者张苑4月23日是世界文学的象征日,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世界多位著名作家在这一天出生或逝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世界读书日”,鼓励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几年来,“世界读书日”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读者的一个节日。
而今,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读书已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在当今社会的巨大压力下忙碌的人们,是否还能静下心来细品一本好书?在今天还有多少人爱读书?就此问题,在今年的读书日前夕,记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进行了调查。
读书已成偶尔事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大约有50%的人选择每天读书的时间只在1小时以下,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表示他们几乎不看书。调查表明,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读书已经成了偶尔才做的“雅事”。就连一些在校大学生也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读书万卷”。
今年读大四的黄某在向记者描述他的大学生活时说:“大学期间除了考试前熬夜苦读外,几乎没看什么课外书,更多的时间是上网。现在要毕业了,每天忙于找工作,还要忙着聚餐,更加没有闲心看书了。”
对于广大上班族来说,没有时间则是他们少读书或不读书的主要原因。唐先生今年35岁,是某机关公务员,他表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我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书,其实好多书是很想看的,只是没有时间。”而24岁的张女士则认为:“现在不像以前,书就代表了知识。如今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书对人的吸引力也在逐渐减退,同样的东西,纯文字的肯定没有影像的吸引人。就像看小说不如看连续剧、电影一样。而且现在市场上的书内容参差不齐,所以有时也觉得有些书还是不看的好。”
读书目的越来越务实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现在人们读的书也越来越趋于实用。例如,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几乎都被英语、计算机的考级书占据着,理由很现实——就业压力大,而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是大多数招聘单位必看的“通行证”。这使得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只能苦读这些书,为的只是在就业时比别人多一点“资本”。而同样的,上班族读书也多从工作需求出发,注重于务实。
近日,记者走进某高校一男生宿舍,看到书架上摆放的多是外语、计算机和经济类图书,而文史哲类的书却“寥若晨星”。一位正在埋头苦读计算机辅导书的同学振振有词:“现在的招聘广告,都明确要求英语过四级、计算机熟练者优先,没有一个单位问你读过多少文学名著。我还有一年多就毕业了,与其花大量时间读那些‘空的、虚的东西,还不如做点实事,学好英语和计算机。”他又表示,其实也不是特别排斥其他文学类的书,只是就业的现实摆在那里,很无奈。
调查显示,多数上班族表示多会阅读一些与专业或工作有关的实用类书,而提及原因也很现实:“因为现在知识技术更新太快,要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为自己充电。这个社会很残酷,在职场上你只有适应它才不至于被淘汰。”一位在职场打拼多年的熊先生如是说。
经典名著有点冷
与如今较受欢迎的的“务实书”相比,那些曾打动数代人的经典名著却显得有点“冷”。在调查中,超过60%的人表示他们很少或者没有看过文学名著。而其余40%选择经常阅读经典名著的人年龄都在50岁以上。某校多年从事学报编辑工作的宋老师破有感慨:“过去我们借到一本文学名著就像宝一样,阅读得非常仔细。但现在年轻人就不同了,样样追求‘快餐化’,已经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一本经典的名著了。”
记者在走访市内几家书店时看到,相比人气较旺的畅销书或考试类用书专柜,一旁的文学名著专柜则显得“冷清”得多,只有一位50岁左右的先生在细心翻阅着一本《红楼梦》。他告诉记者,他想为他刚上高中的孩子挑选几本经典名著,“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看网络小说之类的书,阅读经典文学名著的越来越少了。但是这些经典的名著既然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流传至今,肯定有它的价值,所以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记者还随机采访了几位在书架前浏览书的市民,一些市民表示对名著不太感兴趣,而也有一些市民则认为如果有时间的话还是愿意翻阅一下名著的。一位姓何的先生说:“名著?哪有那个闲心啊,每天忙工作,能闲下来看些消遣类的书就不错了。”他表示,名著只是在学校里的时候翻过几部。实际上那也只是“走马观花”,没有真正细读。很多文学作品还是在影视作品中才了解它的故事情节。
网络阅读成“时尚”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人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于是部分人宁愿选择直接在网上阅读有关书籍。据调查,这部分人多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每天泡网的时间较长。某高校大三学生王某是一位网络阅读的热衷者,由于所学的艺术专业课程不多,他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10小时,他告诉记者,平时上网除了查资料玩游戏以外,他喜欢在深夜安静的时候在网上阅读书籍,例如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和一些畅销书的电子版等。一方面由于比较方便,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买书的花费。并且对于一些连载的小说,网上发表有时比书籍出版要快得多。
对此,大部分中年人和老年人认为:目前电子出版物还不太适应人们的读书习惯。电子出版物“看”得“读”不得。说的“看”,指粗看浏览,“读”指精读细看。廖先生是某出版社一位资深图书营销人员,在提及网络阅读与书籍阅读的比较时,颇有自己的见解:“读书的价值在于随时随地地咀嚼,在安静的时候,泡一杯茶,捧一本书细细品读,这是一种特有的境界,而网络阅读需要借助载体,还受到地点的制约,这与书籍阅读是无法比拟的。”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记者的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中,问及是否需要读书时,几乎所有被访者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只是表示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很难真正静下心来读自己想读的书。或许我们从中能看出,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现代人在求知欲望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中存在的些许无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