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贫困女大学生刘亚丹殚精竭虑办起洗衣房,半年收入9000元,自己却分文不取。“同学们比我更需要这钱。”她说。日前,刘亚丹被重庆工商大学评为2005年度“感动校园”人物。
刘亚丹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目前就读于工商大学外语系2004级,是系学生党员服务站爱心助学部副部长。“去年11月,我和同学从冬季洗衣难中发现了商机。”提起爱心洗衣房,她津津乐道。
购置洗衣机的费用由爱心助学基金支持。去年11月3日开业,第一天洗了4桶,毛收入11.5元。刘亚丹称,自开业以来,洗衣房大约洗了3000桶衣服,毛收入9000元左右。“除开水、电费和买洗衣粉的钱,其余费用一是给‘员工’发工资,二是捐给用于帮助贫困生的爱心助学基金。”
爱心洗衣房解决了10余女生的部分生活费用。昨下午1时45分,工商大学南区16栋A31—02女生宿舍辅导员值班室内。记者看到,外语系2004级一班的邓丽娟在一台洗衣机前忙个不停。地上,6桶已洗好的衣服放在一旁。
邓丽娟的老家在忠县农村。从今年2月开始,家境贫困的她到洗衣房勤工俭学,每周二下午6时到晚上10时以及周五下午1时到4时在该处洗衣,每月拿150元的补贴,“别看钱少,那是我大半个月生活费。”邓说,刘亚丹等人创办的洗衣房给了她一个勤工俭学机会,“我也能靠自己的劳动维持学业了。”
创办洗衣房后,刘亚丹精心呵护着这颗嫩芽。开业不到一个月,该校一同样从事着洗涤工作的部门因担心爱心洗衣房抢业务,几次让刘关门。“我们的目的是助学济困。”刘说,她直接向学校反映。后来,校领导出面协调,爱心洗衣房总算坚持了下来。
尽管当着洗衣房的“主管”,刘亚丹半年来却分文未取。“我周末在外做家教,自已能应付过来。”她这样解释。
天气暖和了,洗衣业务日渐清淡,“不会裁人,如果业务实在不行,我们将从爱心助学基金中挤出一部分,保证同学们每月至少有100元收入。”刘亚丹说,“当一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去帮助他,你会很快乐。总有一天,相信他也会在助人过程中体会到这种快乐。”
记者 陈国栋 报道摄影 | |
|